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島鏈”戰略鎖不住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30 11:29:33


美日一直苦心經營所謂第一島鏈來遏制中國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稱,在中國的海洋戰略和外部安全威脅問題上,“島鏈”一直是個重要的戰略術語。
 
  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重返亞太的腳步扎實緊凑,在西太平洋沿岸地區動作頻頻,與之相對,中國的海權意識正在快速覺醒,中國海軍力量建設穩步推進,海軍戰略也正由“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轉型,在這樣的情況下,“島鏈”概念被頻繁提及。
 
  在“島鏈”問題上,我們既要有憂患意識和防範準備,也要保持理性和豁達,無論放大還是忽略“島鏈”的意義,都不利於科學準確的戰略規劃、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
 
  “島鏈”安全威脅現實存在
 
  “島鏈”的概念是在冷戰早期由美國提出的。1951年1月,美國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提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地區——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島鏈線。”1955年,升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在參議員外委會的證詞中稱,台灣地區“構成了太平洋西部邊緣所謂‘島嶼鎖鏈’中的重要環節”,由此,“島鏈”概念被正式化、戰略化。
 
  在此基礎上,學界衍生出了“三個島鏈”之說,其中“第一島鏈”為美國“島鏈”概念的初衷,即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連台灣地區,南至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島弧。“第二島鏈”北起日本本州島東南岸,南至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第三島鏈”概指以夏威夷群島為中心,由阿拉斯加半島和大洋洲一些群島構成的島陣。客觀來說,“島鏈”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泛化,尤其是“第三島鏈”所指的島嶼至少在地理意義上很難說能夠形成島弧。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設計“島鏈”戰略之初,針對的主要是蘇聯。它通過一系列措施把地理意義上的“島嶼弧”打造成政治和軍事意義上的“島鏈”。
 
  美軍在這些島弧上保有大量軍事存在。二戰後,作為戰勝國,美國取得了太平洋的主導權,在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太平洋沿岸國家保證大量軍事存在。幾十年來,美軍根據戰略環境的變化在這些島嶼上的兵力部署數度調整,並建立了龐大的基地群,美軍就像一條繩子把這些本來毫不相幹的島嶼穿了起來。
 
  與此同時,美國與這些島嶼所在國進行軍事同盟化。在遠離本土的島弧上駐守的美軍儘管實力不俗,但跟強大的對手相比畢竟處於劣勢。美國通過聯盟的方式把島嶼所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納入到“島鏈”的大盤子裡來,以增強戰略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澳新美安全條約》、《美日安全保障同盟》、《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等法規性文件的簽訂,以及各種務虛和務實的軍事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