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合并“瑞士制造”“中國制造” 障礙有哪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3 12:07:57


“中國製造”有待升級(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3月23日電/隨著歐洲越來越成為中國投資的香餑餑,70餘個瑞士品牌都已成為中國企業并購或收購的目標。這已引發某些瑞士人乃至一些中國人的不滿和懷疑,并令人質疑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為兩種文化架起溝通橋梁。

  “瑞士資訊”3月21日載文《合并“瑞士制造”和“中國制造”的障礙》,文章說,日本上世紀對瑞士品牌發起收購潮,專家說,被收購公司的成活率不足10%,這促使自那以後瑞士人變得更警惕。“對中國企業來說,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不一致是一種通病,尤其是國企”,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部主任龐廣廉說。國企“善變”是因為其管理層經常變動,所以他們更喜歡推出有助於提高個人聲望的“改革”。他們的任期最長為10年,但大多數僅在任5年。

  意味深長的是,大多數中國企業收購瑞士品牌後,不但有意避免與瑞士當地媒體接觸,還拒絕來自中國媒體的采訪。這無非是盡力保持相關品牌的“瑞士”身份——以及其隱含的高品質意味。因此,中國母公司不願將相關產地遷至中國。

  有時,中國企業的并購活動還沿襲一種“冰山”模式——瑞士子公司是仍浮出水面以“撑門面”的1%。但在水面之下,中國企業通常以有悖於瑞士商界傳統的方式運營,此類做法會逐漸削弱員工對公司的擁護和客戶的信任。

  有些中國公司來到瑞士後帶來不少惡習。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的國際商業研究員吳娟說,一些中國企業還(以高薪)搜羅瑞士本土人才并(借機)獵取商業秘密。這對瑞士在信譽和忠誠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文化是一種巨大傷害和衝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