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建築裡的中國》開講 探尋傳統民居“氣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9 00:22:41


《建築里的中國》作者蒲肖依(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北京1月9日電(實習記者 李娜)耶魯北京中心、耶魯北京校友會和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合辦的《建築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暨主題演講——中國傳統民居的場所精神1月8日14時在耶魯北京中心開講。《建築裡的中國》的作者蒲肖依以自己走訪中國各地民居的真實調研和體會,講述本土建築如何根植於場所和地域,用最本質的技術和材料構築自然而詩意的空間。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與歷史和傳統產生了巨大割裂。演講現場《建築裡的中國》作者蒲肖依與嘉賓一起探討如何在商業化浪潮下修復這些文化斷層,並以對人情感關照為最終目的,保護和延續中國建築中的本源精神。

  蒲肖依在演講中表示大多數人對建築的認識都是非常系統和科學的,“場所精神”是讓人們重新根據自身的體驗去把建築、人和環境當做一個“共生”的有機體來研究。蒲肖依表示自己非常敬仰的建築大師——彼得.卒姆托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要來到我的建築所在的地方親眼看看他,來觸摸他的材質,去聞他的氣味和感受他的氣質,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建築。”

  於是蒲肖依跟隨著建築的“氣味”在2015年實地踏訪了窑洞、土樓、晉院、徽派民居、苗寨、北京四合院等中國傳統民居,也是一個長期浸染於西方學習環境下的建築學子第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築歷史進行觸摸與凝視。新書發布會現場,蒲肖依向現場聽眾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在走訪傳統民居時的所感所悟,並將中國建築的“精氣神”與西方文化進行聯繫與對比,去探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的根本力量。

  URBANUS都市實踐創建人之一,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王輝在聽完蒲肖依的開場演講後提出土樓不僅是一種“社會體面”的表現,其模式還相當於一個社會社群的平台,以前古話講“苟富貴,勿相忘”,可現在的高樓大廈讓人類處在一個社會分離的模式裡,他打趣道“所以現在是‘一人得道,雞犬升不了天。’”

  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師、莫平建築設計顧問公司創始人與現任總監莫平說他出生在北京,住過四合院,還曾爬到故宮的頂上去測繪,90年代去美國留學時深深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可當在國外走得越來越“遠”的時候開始注意自己(國家)的文化。

  蒲肖依在與嘉賓交流過程中表示,當下的中國有點缺少“文化自信”,中國特大城市的發展是世界範圍內的現象,所以城市現在也越來越“同一化”了,像以前的大宗族社會所具有的較強的內聚力,現在只有在一些村落中有所體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