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江俊偉:被遺棄的痛楚构成台灣社會悲情意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9 15:25:55


武漢大學文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江俊偉(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武漢6月29日電(記者 王永雪 黃蔚)武漢大學文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江俊偉今日在武漢大學舉辦的“甲午雙甲子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甲午戰爭改變了19世紀末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也改變了台灣的命運走向。甲午戰敗、乙未割台,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給台灣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傷痕與烙印。這種烙印的表征之一,就是被後人反覆提及的“孤兒意識”。

  江俊偉指出,這一集中體現於種族認同、文化認同層面的社會心態,得名於台灣新文學作家吳濁流的小說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其背後所隱喻的是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士民複雜而強烈的某種集體意識。事實上,台灣社會的這種“孤兒意識”,早在甲午戰爭時期就已萌生。

  如何看待這種“孤兒意識”?江俊偉表示,首先,我們必須正視這段歷史的存在及其對台灣士民集體意識的傷害。儘管清廷視割台為“萬不得已之舉”,且對於不得已而割讓的台灣、不得已而割棄的台灣人民,在民族情感與種族身份上始終保持著相當程度的認同,不肯將之“視等洋人”;甚至抗戰時期的汪偽政權,也深受這種民族情感的影響,視台灣居民為“華僑”。被遺棄的痛楚、被殖民的恥辱、被歧視的不平,共同構成了台灣社會對於自我命運的悲情意識。這種歷史的悲情經過反覆的演繹與積澱,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最終可能被有意無意地放大為對大陸中央政府的疏離與不信任,衍生出國族認同的猶豫與無措。

  江俊偉表示,對台灣人而言,外援失敗的歷史教訓,與被遺棄的歷史教訓同樣深刻,憂心一旦兩岸統一,“哀史是否不會重演”這種嚴重缺乏安全感的集體意識,甚至在今天仍舊可能或隱或顯地影響著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態度。無論是曠日持久的“獨統之爭”,還是一部分台灣政界人士的“逢中必反”,亦或是近期以來反“服貿”學生“占領立法院”的政治運動,這一切當然各有其複雜的現實政治背景,但未嘗不是台灣社會對大陸缺乏安全感與信任的心態表現。

  江俊偉表示,其次,我們更當留意:如果說這種“孤兒意識”曾經廣泛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文化心態中,那麼其核心從來都不應是與祖國大陸的割裂,而恰恰是對父母之邦的深刻眷戀,儘管這種眷戀時常以一種複雜的文化心態隱晦呈現。事實上,就連“孤兒”這個詞匯本身,也隱喻著對“母親”的依戀、失母的痛楚。

  江俊偉認為,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心態的“孤兒意識”,是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它肇始於甲午戰爭中台灣的被割棄,衍生為台灣社會心態中的悲情與不安。儘管它被架接為“台獨”的文化根基之一,然而事實上,它所展現的不是文化認同的迷離,反而是祖國認同的堅定。台灣“孤兒”們所渴求的,其實只是一個強大到足以保護台灣的祖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