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汪舟:台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02 01:14:40


《兩岸關系》雜志社社長汪舟(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泉州11月2日電(記者 臧涵)“……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1988年,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震撼台語歌壇,唱紅台灣全島。1日,《兩岸關係》雜誌社社長汪舟在福建泉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了題為“台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的講座。

  台語歌曲是相對於國語歌曲(即普通話歌曲)而言,是指台灣地區用閩南方言吟唱的歌曲。由於台灣福佬族群(閩南人)是台灣最大的族群,約占總人口的75%,福佬族群使用的閩南方言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方言,因此,台灣閩南語歌曲被視為台灣方言歌曲的代表,台灣民眾習慣上稱為台語歌曲。

  台灣是移民社會。早期移民中,以漳(漳州)、泉(泉州)、廈(廈門)漢族移民人數最多,其次是從廣東遷台的移民,他們入台開發、建設家園,自然的也從祖籍地帶去了方言、習俗、信仰等民間文化,其中包括民間音樂和地方小調。

  汪舟表示,根據大的歷史時期的劃分,台語歌曲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清治時期。自16世紀末至19世紀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規模地從閩粵渡台的移民潮,形成了台灣移民社會。在長達300年的移民過程中,先民們離鄉背井渡海來台,在台島開發、建設家園,這種經歷表現在精神層面就具有強烈的祖根意識。先民們在族譜、宗祠、牌匾、墓碑都會記載自己從哪裡來;先民們在勞作之餘會吟唱故鄉小調來寄托濃濃的鄉思鄉情,這些小調經過口口傳唱,孕育出了優美動聽的民間歌謠。

  台灣早期民間歌謠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台東調》、《丟丟銅》、《勸世歌》、《草螟弄雞公》等,都廣為流傳。這些歌謠的曲調基本不變,內容則往往根據吟唱者的經歷自編而有不同版本。《丟丟銅》是宜蘭一帶的民間小調,沒有固定的歌詞,是隨情景的變換而即興填詞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敘述先民們從唐山過台灣的拓荒史,充滿濃鬱鄉情,在南部民間就有50多種版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