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學術特區”特在哪兒,掣肘又在哪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4 14:45:19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時值暑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一如既往地忙碌。“做研究就是這樣,沒有節假日,放棄休息時間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的人不在少數。”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馮新華說。

  建於2009年的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是該校的學術特區,採用國際化的管理和運行模式,面向海外招聘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建樹、有潛力的科學家,實行院長負責制和PI聘任制。PI(Principle Investigator)是一個舶來品,指以一名學術帶頭人為核心,具有相對獨立的學術、人事、財務自主權。

  近年來,學術特區在研究機構和高校中越來越多。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實行和國際接軌的教師選聘、評價和流動體系,重點培養以學術為終身追求的人才,打造以學術為中心的工作環境;在北京生物科學研究所,實驗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請項目,每年有穩定的科研經費,做什麼課題、怎樣使用經費,都由實驗室主任說了算;南開大學的人才特區採取多種靈活模式聘用人才,破格給青年人才更多的資源支持……

  學術特區探索旨在突破現有體制機制障礙。傳統體制下引才程序較為繁瑣,用同一套硬性標準和量化指標評價研究人員的水平和成果,而學術特區則更看重科研人員的學術潛力,不唯論文和學歷。

  曾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湯平平幾年前歸國,進入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儘管當時只是副教授,但一進實驗室便獲得了200萬元的啟動經費,每年可破格招收2名博士生和3名碩士生,前三年還可以不承擔教學任務,全力搞科研。”湯平平說。

  “回國之前聽說國內高校行政體制比較複雜,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在非學術事務上,但學術特區在人事、財務、管理和科研布局上都避開了僵化規定,給予研究人員充分支持。”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趙斌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學術特區的科研環境讓他感覺很滿意。

  “創新驅動實際上就是人才驅動,學術特區是科研體制改革的排頭兵,採用國際通行的方法引進使用人才,目的是讓人才把創新能力發揮到極致。”馮新華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