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段心儀:文化詮釋時代的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1:56


 
  二 《108總綱》將國文教育簡化弱化為“語文”,不再肩負“中華傳統文學文化”責任:1. 《108課綱》強調核心素養,分為三大面向、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 行 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信息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 識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結果,國文的核心任務變成“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2. 《108國文領綱》目標為:學習國語文知識,運用恰當文字語匯,抒發情感,表達意見。結合國語文與科技信息,進行跨領域探索,發展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運用國語文分享經驗、溝通意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有效處理人生課題。閱讀各類文本,提升理解和思辨的能力,激發創作潛能。欣賞與評析文本,加強審美與感知的素養。經由閱讀,印證現實生活,學習觀察社會,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增進族群互動。透過國語文學習,認識個人與社群的關係,體會文化傳承與生命意義的開展。藉由國語文學習,關切本土與全球議題,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能力。注意:此處提到 的“文化”一詞,已非“中華文化”。

  五、《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原為單獨科目,必選,現在將它並入《國文》。原四學分減為二學分,而且沒有獨立課綱。定位模糊,且在教材及教學上都被弱化。
小結:教改25年來,帶來了教學思維的改變。極為吊詭的是,一方面緊緊追隨世界潮流,一方面國文科定位一直被弱化。首先,國語文不再是單獨的一個科目,而與英語科並列於語文領域。且同屬於國語文課程的還有原住民語 文、客家語文、閩南語文。在這個邏輯下,國語文課程的“學習目標”就從“中華文化”轉為“多元文化”。多元必有歧異,凡歧異處皆需尊重,所以不 能有任何價值判斷。隱含民族意識、愛國情操、明禮尚義等價值判斷的素材也從教材中消失。於是,進行學習評量時,必須以大量文本建構背景知識,國文學科核心價值遂窄化為“文本解讀”,文學、文化退位。 
貳、歷史教育的過去與現在

 88課綱,台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附屬於中國史。2000年,民進黨執政。2004年陳水扁連任,提出同心圓史觀 台灣、中國、亞洲與世界的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公布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灣史首次獨立成册,脫離中國史範圍教授,明清兩朝則並入世界史,主張學生應由本土歷史開始學習,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

  2008年10月,馬英九執政後,98課綱暫緩一年實施,改稱99課綱。國文、歷史課綱則進行調整,台灣與中國史合併稱為本國史,於2013年實施,稱為101課綱。2013年中,又組成檢核小組,進行針對高中國文與社會科課綱的微調,於2014年2月10日正式公布,又稱104課綱。因中國意識濃厚,引發特定團體反彈,發生高中生包圍教育部事件,最後教育部決定新舊課綱版本並陳。2016年蔡英文執政,教育部宣布廢止微調的課綱。2018年11月,108歷史課綱面世,內容如上表。108 歷史課綱出現時,引起軒然大波,當時聚焦在“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問題上面。等到2019年8月歷史課本面世,大家才赫然發現第一册的台灣史也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歷史教育只會造成虛無感:1. 國族虛無感: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固有疆域,包括大陸與台灣,而且,台灣百分之九十幾的人都是漢民族。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108 歷史課綱卻明顯要建構“台灣民族”這種虛幻不真實的圖像。不但違憲,更無法凝聚國族共識,反而造成年輕人“我是誰”的迷惘不安。2. 歷史虛無化:中國歷史悠久綿長,事件人物極其繁複。108歷史課綱卻只規劃了國中階段兩個學期的中國史,以兩册的篇幅,大跨距的帶過五千年歷史,內容粗略。高中階段就以如此薄弱的認知,進行以東亞地區為範圍的主題式課程。如“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並進行專題思辨評析。結果是知識空洞化,評量閱讀測驗化,歷史虛無化。

  中小學歷史課程本就有凝聚人群共識,建立國族認同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將自身歷史的演變,曾發生的重要事件、其間的重要人物,重大的歷史教訓,民族的榮光等,讓國民知曉,培養國民與國家共榮共辱的決心,以因應世局的變化。108歷史課綱則顯然失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