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簡思齊:韓半島仍是東亞權力平衡戰略據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0:41:55


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行。(中評社 倪鴻祥攝)
 
  在此國際情勢之下,1893年所爆發的東學農民運動成為引爆清日戰爭的導火線。東學農民軍蜂起之後朝鮮官軍接連敗北,雖然朝鮮方面懼怕日本藉機派兵,但為平亂仍決定照會清朝乞援派兵。在袁世凱建議之下,李鴻章同意出兵之請求,同時並依“天津條約”之約定知會日本政府清國出兵之事。但日本在朝鮮向清朝發出出兵照會前,即以“保護史館、僑民”為由派兵前往朝鮮。面對日本的出兵,清朝希望透過英國或俄國的對日調停,平息與日本在朝鮮的利益糾紛。在斡旋失敗的同時,日本開始著手干預朝鮮內政,並促成“甲午更張”的內政改革。清、日談判與透過列強斡旋的失敗,導致1894年8月1日清日兩國同日發布宣戰文告,開啟甲午戰爭的序幕。在清日兩國宣戰之後,日本控制下的朝鮮“軍國機務處”則發布第一號“從今以後,國內外公私文牒,書開國紀年事”與第二號“與清國改正條,復派送特命全權大臣于列國事”之議案,宣告廢棄與清朝的宗屬關係與一切章程。朝鮮接著於同年的8月26日和日本訂定了同盟條約。隨著清朝於陸路的平壤會戰以及在豐島與黃海兩次海戰的失利,擁有北洋海軍的清國已不再是日本的對手,而朝廷中主和派的聲音亦逐漸壓過主戰派。

  1895年二月間,日本政府接受清國政府的和談請求,並在日本的下關(馬關)簽訂條約,主要內容包括:1.承認朝鮮獨立;2.割讓遼東半島與台灣;3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約3億日円)。雖然最終在俄、德、法的干涉之下日本政府宣佈放棄遼東半島,但甲午戰爭之後由清、日兩國所簽訂的這個條約,不但改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秩序,也決定日後台灣和朝鮮的命運。以“獨立”於清朝之外所成立的大韓帝國,不久即在“日韓和邦”之議下,淪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若從1894年以後十年間朝鮮半島的情勢來看,日本在帝國主義的擴張過程中與當時海上霸權國家英國和崛起中的美國合作,先是打敗未完全現代化改革的清朝,繼而擊敗帝俄之挑戰,成為獨霸亞洲的新興強權。而“清日戰爭”的結果,對於日本、清朝以及朝鮮日後的發展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亦是決定這些國家現代化方向的歷史性戰役。首先,對日本來說,雖因俄德法三國干涉之故而無法獲得遼東半島,但是由於獲得台灣這個殖民地,使得日本成為亞洲帶頭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自清朝獲得的賠償為基礎,加速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與軍備擴張。其次,對清朝來說清朝不僅失去了傳統一貫對朝鮮的宗主權,還成為列強之間熾熱的帝國主義競相分割的對象,並且不論是對內或是對外來說,都遭遇封建王朝崩潰的危機。最後,對做為引發這場戰爭借口的朝鮮來說,戰爭之中差點成為日本保護國的朝鮮王國,除進行了所謂的“甲午更張”的空前制度改革之外,還經歷了日軍佔領景福宮、東學義兵的敗北、閔妃被弒害等壬辰倭亂以來最大的的民族災難。

  雖然,在甲午戰爭過程之中,朝鮮的親日派政府開始進行“甲午更張”,並且廢棄了與清朝所簽訂的“通商貿易章程”,因此在戰後得以脫離了對清朝的封貢體制。但實際上,日本繼承了清朝對韓國的支配權。從體制變遷的角度來觀察,“甲午更張”的改革方向,不論是中央官制以或社會改革上,都帶領朝鮮朝向近代民族國家做準備,而其最終也引導李氏朝鮮走向“大韓帝國”的開國紀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