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簡思齊:韓半島仍是東亞權力平衡戰略據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0:41:55


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董思齊。(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於1895年4月17日,今年正好120年。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14日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與會的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董思齊指出,韓半島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日本以及俄羅斯之間,又是大陸與海洋的交會之地,加上美國對於亞洲政策的關心,甲午戰爭120年後的韓半島仍舊是東亞權力平衡的重要戰略據點。

  簡思齊以“《馬關條約》與韓半島的關係”為題發表看法,以下為全文內容:

  十九世紀末,在重商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發展之下,原被稱為“隱士之國”(hermit kingdom)的朝鮮被列強突破鎖國政策,半推半就下邁向現代民族國家之林。而朝鮮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最關鍵事件自是“甲午戰爭”(韓國學者多將稱之為“清日戰爭”),此亦為《馬關條約》(日本韓國稱為“下關條約”)簽訂之背景。引發清日戰爭的導火線是“東學農民軍之蜂起運動”(東學黨事變),在東學農民軍蜂起與清日戰爭的背景之下,朝鮮親日政府(穩漸開化派)出現並提出模仿日本明治維新的“甲午更張”(甲午改革),而在日本戰勝清朝之後,依照《馬關條約》第一條的規定,朝鮮王朝脫離向清朝的封貢體制進而邁向獨立之路。雖然因為俄羅斯的介入使得日本無法直接將朝鮮保護國化,不過依附在日本帝國之下獨立的大韓帝國,最終仍難逃成為殖民地之命運。而在距今七十年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韓半島沿北緯38度分別被美、蘇所託管,進而分別成立大韓民國與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這使得韓半島上出現了兩個“分斷國家”。

  回顧歷史,十九世紀最後的三十年間,朝鮮王朝面臨了許多新國際環境變化。特別是圍繞在其周圍的大國(包括日本、俄帝、清朝以及英國和美國),因各自利益計算,對於朝鮮的將來有著不同的打算。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透過南進的“海洋政策”與北進的“大陸政策”,積極地準備向外進行擴張。相較於南進在海上可能會遭遇當時海上強權英國的反對,透過朝鮮進入滿州的這條路線雖然也會遭遇到帝俄與清朝的反抗,但由於地理位置上朝鮮半島與日本較近,並且是日本向大陸擴張的重要據點,因此日本一直積極地介入朝鮮內政。而帝俄則是在意圖向西擴展的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敗於英國、法國與土耳其的聯軍之後,為了取得東方的“不凍港”,積極地朝著“東進南下”發展,並且對滿州與朝鮮有著高度的興趣。相較於日本和帝俄希望朝鮮能獨立於中華帝國之外,清朝則是為了保持最後一個藩屬國,同時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全,因此採取了牽制與干涉的“保朝政策”。與此同時,地理上並不屬於東亞,但卻希望在亞洲擁有影響力的美國和英國,則在利益計算之下並不反對日本的“大陸政策”。其中,美國為了開放中國東北與朝鮮市場選擇與日本合作,英國則為了阻止帝俄南下的可能,因此容許日本的西進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