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高錕的大江大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8 16:46:19  


  中評社台北10月8日電/聯合報黑白集文章說,龍應台若要重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增訂版,也許可將諾貝爾物理獎新得主高錕寫入。

  文章說,高錕於一九三三年出生在上海的“法租界”,父親是律師,家裡住的是三層洋樓;一九四八年,高錕十五歲,局勢動盪,舉家遷至香港;中學畢業後,赴英國留學,讀完博士學位;後來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一九九二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一九九六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如今高錕獲得諾貝爾獎時,當年高家的“避難地”香港,一度曾在調景嶺上插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已“回歸祖國”十二年,實行“一國兩制”。

  高錕人生的最大轉折應是在一九四八年。大局激變,倘若未避居香港,高家及高錕的境遇恐怕皆將改寫。現在的高錕,不但是兩岸的院士,也是美、英、瑞典的院士,且同時擁有英國及美國的國籍;維基百科上掛著一長串的獎譽,如今又獲諾貝爾獎。高錕的“大江大海”,為“一九四九”寫下了又一章傳奇。

  “兩岸三地”是九○年代出現的新概念,高錕也許可視為“兩岸三地”的一個人文標誌。他甚至沒有兩岸任何一邊的國籍,但他成長在上海與香港,貢獻於兩岸三地,且儼然是跨國的“世界公民”。這位六十歲後學潛水、捏陶藝、打網球的科學家,給了兩岸三地許多新的想像。

  文章說,銅線變光纖。當高錕發明的光纖將他得獎的消息傳遞全球,兩岸三地或亦有許多人會在高錕的人生傳奇中,思考著只有兩岸三地心領神會的歷史移變、集體際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