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台灣走親 黃澄清:好東西先賣兄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6 00:30:15  


玉井的農業發達,特產芒果已銷往日本與大陸。(中評社 趙家麟攝)
 
  兩岸農業除了“適地適種”的環境條件限制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業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人文的精神與態度。

  很多台商向他反映在大陸“闊做就欠收”。台灣是小農制,缺點也是優點;園藝化的精緻耕作,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農耕態度,讓台灣農民對小規模生產的農作物,特別認真照顧,但大面積的耕作,精緻度就不如小農制。

  此外,很多農業改良人員把技術帶到大陸,有許多的品種種苗等都去了大陸,甚至連農藥都是台灣帶過去的,但為什麼就是種得沒有台灣好呢?黃澄清認為,人文的價值、永續經營的概念,就是台灣農業無形的核心價值,台灣在全世界能贏,就是靠文化。

  “台灣的人文價值,可以用在工商業、製造業與農業。”台灣農民是技術農民,並不是企業農民;大陸招喚台灣農民,還有八大農業試驗園,但台灣農民不是企業家,長期以來秉持的精神“我要當牛,不怕沒有犁可拖!”,小面積就可以讓個人、讓家庭得到不錯的收益,很多人並不會想要漂洋過海。

  而且,在台灣從事農作生產的東西,只要負責好好的生產,輔導,產銷交給農會,沒有錢還可給向農會貸款;但大陸另有考量,還沒有農會組織。這些都是兩岸農業發展環境的不同之處。

  黃澄清說,大陸改革開放這麼久了,台灣農產品去大陸也幾十年了,沒有ECFA,台灣的農業技術“早就過去了,而且很容易過去、天天都過去!不少技術人員從農改場退休就跑去大陸;很多人擔心,簽了ECFA,台灣農業會死光光了,如果這麼說,台灣農業在20年前就陣亡了!”

  只是單純的技術輸出,卻沒有相關單位組合、培訓、教育,農業即使移轉陣地,還是很難生根的。產業發展有其歷程,要想速成,幾乎是不可能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專題: 台灣走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