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全球頭號經濟體美國一度扮演改革推動者角色。可現如今,情況似乎正發生微妙變化。作為西方主流媒體,法新社23日播發題為《原來美國是IMF改革絆腳石》的一則報道,“敲打”這個全球經濟霸主。
羈絆
新華網刊文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提出治理與份額改革方案,旨在增加發展中國家在這一組織中的話語權。
報道說,如今,在擁有188個成員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作為最大股東,美國是八國集團內唯一還沒批準這一改革方案的國家。二十國集團中,只有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過不愉快歷史的阿根廷展現出類似遲疑。美方遲遲不批準改革方案將產生關鍵影響,原因是如果沒有美國16.7%投票權支持,改革方案無法通過。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陰雲籠罩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高速運轉,仍然希望能在今年10月12日至14日年會這一最後期限前通過治理與份額改革方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上月底說:“我的目標當然是盡可能接近‘終點線’。”她承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目前仍然無法通過改革方案。
轉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20日更新信息,已有總計佔65.9%投票權的102個成員國批準改革方案,遠不足85%投票權這一門檻。
報道說,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僅有3.8%投票權,比意大利3.1%投票權多不了多少,而按照改革方案,中國“聲音”接近翻倍,投票權升至6.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記者:“我們歡迎迄今在執行份額與治理改革上取得的顯著進展,敦促餘下國家快速完成必要步驟。”
報道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初提出改革方案時,如今的“絆腳石”——美國是“帶頭支持者”,呼籲多邊化,“溫柔地批評”歐洲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會佔位過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董事會前成員多梅尼科‧隆巴爾迪告訴法新社記者:“一種諷刺是,最初牽頭推動當前改革方案的那個國家如今正實質阻礙它的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