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肇松:檢視ECFA 周歲的實與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16 10:55:12  


黃肇松: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需要各類“支柱”的支持。中評社資料相
  中評社台北12月16日電/前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近日在兩岸公評網發表文章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於2010年6月25日第5次江陳會正式簽署;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歷經13小時、上百次馬拉松發言、19次表決之後,才驚險過關;而於2011年元月1日起正式實施,迄今已近1年。其過程艱辛,步履蹣跚,但兩岸進入後ECFA 時代的腳步並未停止。

  文章說,ECFA影響的產業很廣,包括石化、紡織、機械、運輸工具、農業及其他產業,也加速兩岸金融業的接觸。它當然不是“萬靈丹”,可立即保障台灣經濟地位的穩定及財經風險性的下降,而促進台灣經濟成長及僑外陸資的湧至;但也不是部分人士所形容的“催命符”,導致台灣資金外流的更趨嚴重,產業空洞化更難避免,及貧富差距的更加廣大。檢視ECFA周歲的現況發展,有實的成長、有虛的焦慮,也有在虛實之間的擺盪。

  實的部分,逐一檢查ECFA協議本文16條條文及貨品貿易早期收穫產品清單及降稅安排等5項附件,都逐步落實當中。大陸方面降稅項目539項,降稅金額138.38億美元;台灣方面降稅項目267項,降稅金額28.58億元,從2011年元旦啟動,分兩年三階段逐步調降,照目前的進度及兩岸相關部門務實的態度,原定2013年全部降為零關稅的目標應可達成,不致跳票。

  文章說,這樣的發展,是1979年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兩岸經濟關係30年的一個總結,也是兩岸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雙邊經貿交流的重大事件,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體”的建構與發展。當然,隨著兩岸經貿日趨緊密,商務交往益臻繁雜,相關之投資糾紛及權益折衝,必將與日俱增。ECFA的順利推展,將有助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透明化及合理化,有助於糾紛的解決。在更大的範疇,透過ECFA 的推動,讓兩岸邁向體制對話及制度化協商,一旦兩岸未來進入高度敏感的議題協商碰到高可能性的誤判觸礁之時,才有可能維持最基本的聯結與互信的功效,避免談判的崩裂。

  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需要各類“支柱”的支持。除了經濟貿易、社會文化及政治三大支柱之外,還需要兩岸媒體發揮溝通交流的支柱作用。兩岸新聞交流20年,對促進兩岸相互瞭解,發揮一定的作用,但仍不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直到ECFA談判啟動以迄於今,兩岸媒體實事求是,作了大量而忠實的報導,讓兩岸民眾對談判過程了然於胸。心中既然有譜,就不容易脫序。筆者觀察兩岸媒體接觸多年,感覺這是兩岸媒體 “聯手”報導公共政策最具創意(creative)的一次,也是最有生產力 (productive)的一次。也許對ECFA 談判主管部門是 “無心插柳柳成蔭”,筆者甚至認為,兩岸媒體在此重大事件的務實報導風格,還影響了其後的報導作風,對促進兩岸其他方面的交流,起了正面作用。這也是ECFA的實體收穫之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