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金門魯王墓有真假 蔣介石頒民族英範意何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4 00:27:55


抗戰時期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題字立碑紀念。(中評社 黃文杰攝)
 
  “魯亭”的柱子,還有當時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福建省主席陳儀、金門縣長李世賡、福建省第五區督察專員黃元秀以及金門文人許維舟提聯。

  這座用來彰顯“民族英範”的古墓,到了1959年發現真冢、出土壙誌,方知舊墓是假墓。

  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在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公分,寬140公分,墓碑高120公分,露出地面20餘公分,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
 
  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洗刷鄭成功將魯王沈死於海的歷史冤屈。 

  蔣介石後來在金門小徑修築明魯王真墓,舊墓事後考據,還原為“宋元豐命婦之墓”,軍方也在真墓舉辦追思明代末年在金門從事抗清復國大業、最後長眠島上的“番薯王”,場面莊嚴隆重。

  魯王朱以海,為明太祖第九子荒王朱檀的十世孫,明末以監國名義於大陸東南沿海高舉義旗,與鄭成功等致力抗清復明運動,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死於金門,年僅四十五歲。

  由於金門並未生產稻米,魯王朱以海在兵荒馬亂年代主要以番薯裹腹,因此,民間稱他為“番薯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