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時社論:中時與旺報考慮暫停報道兩岸新聞
http://www.CRNTT.com   2020-01-02 11:45:53


2019年12月31日下午,蘇嘉全宣布反滲透法三讀通過。(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1月2日電/針對民進黨蔡政府去年12月31日通過《反滲透法》,《中國時報》昨日刊出的社論痛陳,寫下解嚴後30年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反滲透法》提供一張接近空白的法律支票,讓民進黨政府敵視或討厭的人或機構,隨時可能面對違法的偵辦。這是將兩岸間的“安全瓣”完全刨除,讓奔走兩岸間為和平而努力的個人和機構,因《反滲透法》的刀斧已架在頸項上,為求自保只好放棄努力,斷絕兩岸來往。

  該社論提到,《中國時報》與《旺報》正慎重考慮是否撤回長駐大陸的記者,並暫停報道兩岸新聞,等待民進黨政府釐清“滲透來源之指示、委託或資助”中,所謂“指示、委託或資助”的定義與行為規範細則,再行恢復相關報道與版面,一方面避免同仁暴露於不確定的刑事風險之中,二方面也可以在“中華民國”新聞史上,留下媒體抗議言論遭到箝制的歷史紀錄。

  中時社論全文如下:

  民進黨蔡政府吃了秤砣鐵了心,硬是讓社會高度疑懼的《反滲透法》在爭議中強渡關山,寫下解嚴後30年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當年為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而自焚的鄭南榕若地下有知,相信也會對綠營今天的專制獨裁捶胸頓足。

  《反滲透法》的惡劣,主要可以從法律和政治兩個面向來分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提供一張接近空白的法律支票,讓民進黨政府敵視或討厭的人或機構,隨時可能面對違法的偵辦;被抓到證據者當然要嚴辦,沒有違法亂紀的人,也可以讓你寢食不安、惶惶度日。情治機關維護“國安”的權力固然擴張,“國安”表面上似可得到更好的保護,實際上卻可能因政府濫權、社會對立而惡化。

  法律必須符合“明確性原則”,法條更不能用詞模糊。蔡政府口口聲聲指民主先進國家,如美、英、加、德、紐、澳都有類似《反滲透法》的規範;就算他們有類似法規,但橘逾淮為枳,先進國家的民主競爭,就沒有聽聞政黨利用網軍來攻擊對手、帶風向的情事,在“我國”就會發生。

  類似的法規在民主先進國家或許可以施行,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民主素養,尊重法規的基本精神;但到了“我國”就極可能被濫用,所以在沒有深入討論、獲得共識之前,絕不能輕率通過。目前,《反滲透法》包含太多未清楚定義的模糊地帶,卻又沒有施行細則,等於授權行政部門一張空白支票,只要在政治上忤逆當局,就可能成為“依法”遂行政治“鬥爭”的對象,那就會來到處處是警總、到處是線民的“綠色恐怖”時代。

  在政治上,兩岸關係其實非常微妙,全世界沒有類似兩岸之間,在政治軍事上鬥爭,經濟上卻又如此合作的關係。若兩岸關係在過去敵對時代是一種極端,正常的兩國關係又是另一種極端的話,當前的兩岸關係其實處於中間:非敵非友、亦敵亦友。對岸不放棄“武統”,基調卻是“和統”,兩岸最佳關係,應該是各憑本領的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反滲透法》要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要用對付交戰敵國的手段來對付大陸。

  這是將兩岸間的“安全瓣”完全刨除,讓奔走兩岸間為和平而努力的個人和機構,因《反滲透法》的刀斧已架在頸項上,為求自保只好放棄努力,斷絕兩岸來往。當兩岸間沒有互動交流之後,三通可能被斷絕而回到冷戰時代,兩岸的戰爭一觸即發;本來相對遙遠的“武統”,將成為隨時必須面對的巨大風險,但蔡政府完全不去思考這種嚴重後果。

  《中國時報》創刊超過半世紀以來,堅持自由民主、捍衛新聞自由,立場始終如一;兩岸展開互動之後,不遺餘力擔任兩岸和平發展的建言者與監督者,數十年來態度一貫。而且無論藍綠執政,對政府施政縱然有所評論,都秉於知識分子的良知,提出不同角度之看法,供政府在多元思考下做出最周全的決策,而這也是媒體存在的最主要價值之一。

  蔡衍明先生入主中時集團,秉持余紀忠先生愛國家、支持和平統一的信念,加上他在大陸經商20年的親身經歷,提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兩岸經由融一實現心甘情願的統一”等無色覺醒主張,卻不見容於執政黨,未來非常可能因報社某些報道而被扣上涉嫌違反《反滲透法》的罪名,辦公室與住家被搜索,個人被檢調偵訊,這種壓力和風險任何人都難以承受。如果《中國時報》與《旺報》因而必須自我檢查、限縮言論尺度,這不僅是對言論自由的最大戕害,讓台灣民主成就倒退數十年,跟著民進黨指揮棒演奏樂曲的《中國時報》與《旺報》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尤其《旺報》是兩岸社會的溝通橋梁,讓台灣理解大陸,大陸理解台灣,過去10年《旺報》發揮很重要的兩岸溝通角色,失去《旺報》,失去兩岸溝通媒介,對民進黨長期執政會有利嗎?對蔡英文心嚮往之的“蔡習會”不會是助力的流失嗎?我們期待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放開選戰思維,慎重思考未來如何與大陸民間社會溝通的問題。

  回到現實,《反滲透法》的壓力太過沉重,《中國時報》與《旺報》正慎重考慮是否撤回長駐大陸的記者,並暫停報道兩岸新聞,等待民進黨政府釐清“滲透來源之指示、委託或資助”中,所謂“指示、委託或資助”的定義與行為規範細則,再行恢復相關報道與版面,一方面避免同仁暴露於不確定的刑事風險之中,二方面也可以在“中華民國”新聞史上,留下媒體抗議言論遭到箝制的歷史紀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