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段心儀:文化詮釋時代的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1:56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張爽)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在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題為《文化詮釋的時代使命─從香港反送中事件談起》論文,文中指出,20 多年來,台港兩地文、史國民教育質與量越來越趨近,而青年行為模式也趨同。若從這一點進行分析,會發現語文教材質量的變化,讓台港青年對中華文化認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圖像與憧憬;歷史教材質量的變化,讓台港青年國族認同薄弱,失去對國家發展的堅定支持與摸索過程的包容。

  以下是論文全文:

  前言

  1949年後的港台兩地,關係甚是微妙。不同的發展歷程讓兩地展現不同的風貌,但強烈的歷史連結感又讓彼此互相影響。就拿2019香港反送中事件來說,就與台灣 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間發生的太陽花運動、及2015年5月24日至8月6日發生的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手法極為相似,關鍵人物也往來頻密,可謂太陽花運動 2.0。但是香港反送中事件發展得更為火爆,對社會產生極大衝擊,對經濟造成極大傷害,不禁令人擔憂:未來台灣群眾運動是否可能進化為香港反送中2.0?剖析此類事件的前因後果,雖近年社會資源分配益發不公絕對是主因,但哪件事會成為爆發點?有哪些要求點?採取何種手段?就會發現國族意識與文化詮釋占了重要分量。社會資源應如何創造與分配?屬於財經政策;但國族意識與文化詮釋的建立,就是教育問題了。極為巧合的是,20多年來,台港兩地文、史國民教育質與量越來越趨近,而青年行為模式也趨同。若從這一點進行分析,會發現語文教材質量的變化,讓台港青年對中華文化認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圖像與憧憬;歷史教材質量的變化,讓台港青年國族認同薄弱,失去對國家發展的堅定支持與摸索過程的包容。另外,公民課程的變化也需認真討論,它呈現出當以西方公民思維取代中華傳統思維後,許多失序的行為就在冠上“普世價值”的大帽子後,讓社會噤聲。即使心中不以為然,卻不知如何反駁。

  其實,兩岸三地教育的底層結構都深受西方影響,由此發展出來的思惟脈絡也以之為尊。近年中國崛起,兩強爭霸局面已成,貿易戰只是前哨,未來必是軍事科技經濟外交全面纏鬥。倘若年輕人的價值體系仍建構在西方理念的圖象上,台港青年發動的抗爭事件隨時可能在大陸出現,必須盡快建構起完整的中華文化意象,脈絡性的浸潤入國民教育的教材教學中,方為長治久安之策。大陸也已覺察,傳統文化教材全面鋪展開來,但因為隔絕數十年,這方面的師資及教學尚難以銜接到位,遑論脈絡性的浸潤入各種課程中。若流於表面文章式的運動,則必功虧一簣。必須綱舉目張,從深層思惟進行統合。本文從台灣文史課綱變動說起,兼及香港教育的變化,識者可從中觀察到,教育場域的用語對文化詮釋深層思惟產生的變化。亦可省思,若要回歸中華文化正統 ,教育政策應有何種對應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