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算法推薦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電視劇《延禧攻略》熱播期間,某平台推薦算法將用戶上傳的截取自該劇的短視頻向公衆大量傳播。盡管該平台在事後采取了一定的删除、屏蔽等措施,但法院認定其構成幫助侵權。此案也被業界稱為“全國首例算法推薦案”。
當前,算法技術廣泛滲入互聯網應用,在給用戶帶來一定程度便利的同時,由算法所引發的侵害用戶權益問題也屢屢出現。據了解,《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將於3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從公共利益和保護消費者著眼,明確算法推薦給用戶打標簽不得包含違法信息,有助於促進算法推薦服務健康發展、提升監管能力水平。
可以說,算法技術可有效提升給信息分類和分發效率,讓有價值的內容匹配到更精准的用戶。在提升精確度的同時,通過算法協同過濾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窄化,打破信息繭房。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理應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且,在“網紅爆款”刷屏的網絡世界,越來越多的虛假信息以及敏感信息等混雜在信息流中,通過機器算法推送給用戶。但假若一切圍著流量轉,唯點擊量、轉發量馬首是瞻,就會使“標題黨”泛濫,價值取向跑偏,內容淪為附庸。
筆者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能讓算法當道,因為其本身就存在著局限性。一方面是著作權問題。平台侵權盜用原創作品、違規侵害用戶隱私,層出不窮、屢見不鮮,極易引發著作權糾紛。另一方面是隱私權問題。用戶在有意無意間暴露的數據,都會被算法推送系統收集、儲存,并加以分析。當算法的數據庫被盜或被惡意使用時,這些用戶的隱私也將遭到暴露,會對用戶個人信息帶來安全隱患。
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價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謂的算法成為了利益的砝碼。完全依賴算法推薦、缺少內容人工審查這一關,會造成低俗內容、垃圾信息等大行其道。而離開權威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離開積極健康向上的信息內容,再強大的算法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來源:中國商報 特約評論員:吳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