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位公衆人物在不同場合對預制菜的言論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一位在網絡直播間說,自己從來不吃預制菜,并稱“那是豬狗食”。另一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預制菜跟普通菜肴相比,就是提前做熟和現做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會重新加熱一次”。
仔細想想,這兩位公衆人物,盡管對於預制菜的態度迥然不同,但其實都犯了同一個錯誤——不知預制菜為何物。
按照預制菜團體標准,預制菜是以烹調技術和餐飲美食為基礎,運用食品工業的選材、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技術,加工制作為成品或半成品,方便企業或消費者使用的便捷菜點,可分為即食、即熱、即烹、即配四類。
即配類預制菜,也就是“經過清洗、分切等簡單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輔料加工而成的產品”,其味道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期加工。如果那位公衆人物清楚這一點,怎麼會拿“豬狗食”來類比呢?難道他會說自己的厨藝差到了這個地步嗎?
而另一人所說的“預制菜”,對應的是即熱類預制菜中的一部分,完全沒有涵蓋這些年開始在市面上流行的即配類預制菜。
如果連什麼是預制菜都不清楚,又如何公正地評價預制菜呢?尤其是對預制菜進行貶評的那位公衆人物,從來不吃預制菜卻敢評價其味道,這真的是信口開河了。
近年來,得益於速凍鎖鮮、冷鏈物流、信息網絡等技術應用和設施配套不斷成熟,預制菜產業步入迅猛發展軌道。預制菜因為方便、快捷、營養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青睞,正成為大量城鄉居民家庭餐桌上的新選擇。評價預制菜好不好,除了知道什麼是預制菜之外,還得多問問消費者。
由於食品話題牽涉到億萬大衆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因此,公衆人物在大衆媒體發表相關言論時,不能不慎重,不能不力求准確、科學、公正。進一步說,凡是涉及大衆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健康傳播活動,都應當注重科學性。(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鄧輝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