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關於國際金融危機形勢的四個基本判斷

http://www.CRNTT.com   2008-12-13 01:08:07  


 
  從現實的角度說,各國圍繞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改革的利益角逐十分複雜。包括法國、英國和德國在內的主要歐洲國家領導人紛紛呼籲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建立“新布雷頓森林體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建議,各國監管機構應該就跨國銀行業務定期對話,並建立統一機制監管全球30家最大的金融機構。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更是雄心勃勃。他說,歐洲尋求改變金融世界的遊戲規則。薩科齊還有意對美元的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稱美元“無法再繼續占據唯一世界貨幣的地位”,從而改變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獨大局面,為歐盟爭取更多話語權。對於這次金融峰會,日本也採取了積極參與的姿態。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說,日本樂於在創建全球金融新體系上發揮“領頭”作用,因為日本擁有成功處理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峰會期間,日本宣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用以幫助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發展中國家。此外,日本還同意向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提供20億美元。有“金磚四國”之稱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呼籲,應該保證發展中國家有更多渠道得到發展資金,有權更多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新興經濟體國家進而提出了從根本上革新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張。但是,在談及金融改革時,美國卻出言謹慎。布什一再表示,尋求金融危機應對之策時切勿輕言放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他認為,“我們最好解決問題,而不是廢除一個改善了全球數億人生活的體系”;當前金融體系仍然是促進生產的“最好制度”。特別是在涉及多元貨幣體系、規則制定與投票權分配等方面,美國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主導多年的金融體系,因為這樣的體系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

  從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的結果來看,現行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將在總結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教訓的基礎上展開若干重大的機制和制度上的調整,但是,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現有國際金融秩序很難得到根本性改變,而且也很難看到有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領導”的可能。事實上,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謝絕”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紐約聯合國總部為峰會會址並擴大會議規模的建議,這樣的行動本身就具有象徵意義:一方面,布什政府在多年推行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單邊主義之後,如今卻為形勢所迫,願意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尋求國際合作;但另一方面,它同樣顯示美國不會放棄其“領導”地位,任何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包括重要國際合作的達成,最終還都得“回到華盛頓來”。

  我們當然注意到:從力量結構上說,包括中國、印度、歐洲和日本在內的有關各方通過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在本次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上,在共同監管世界經濟領域裡爭得了更多的發言權。其中,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巨大轉變,中國的發展態勢和它將發揮的全球作用也更為引人注目。

  但是正如以上分析,世界的多極化發展仍然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的“趕超戰略”也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以今天中國經濟的規模,它無力“拯救”全球經濟;辦好自己的事情,力所能及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這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第一選擇,也是對國際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曾經為中國抓緊時間壯大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樣的方針仍應是當前及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國際戰略的根本取向。

  從長遠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既可以為中國人民帶來切實的福利,更可以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和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發端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反而可望出現嶄新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