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石油”遠離實體價格 如何避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10:42:24  


石油價格距離實體價格太遠,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操縱的結果。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訊/《國際金融報》今天發表崔新生的文章“假如石油不是金融產品”。文中有言“應該通過石油需求市場與供給市場實體狀態直接對接,將石油的金融產品屬性盡可能降至最低。”或者,這是“作為金融產品的油價非理性波動”的有效方法。文章内容如下

  世界石油與金融的歷史,大致經歷了從資源性商品到金融產品兩個階段。從1942年底美國對沙特阿拉伯石油資源的戰略交易,到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基石之一,美國利用當時對全世界黃金儲備的某種絕對壟斷,在建立了所謂的金本位交換體制的同時,也加速了對石油儲備的集權力量。從儲備黃金到儲備石油,美國對石油的戰略利益蔓延至世界主要產油國家。

  第一階段的重要標志,即美國通過戰後歐洲複興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體系,美國一手援助美元、一手出售所控制的石油,通過左手和右手的交易,美元轉了一圈,連本帶利又回到了美國的荷包。通過援助出去的美元,用來購買自己生產的商品,兩頭定價權歸屬美國,中間差價差不多是筆糊塗賬。當然,如果真正要計算,也是可以算出來的,只是弄清楚其所以然本身已經沒有意義。

  在這一階段,石油僅僅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如同美國認識到黃金的稀缺性并加以囤積式儲備一樣,石油作為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也很快被認識,并展開對石油資源的集權控制。假如說,石油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石作用在於通過石油所積聚的財富,自此之後對石油商品的控制,已經上升到謀取對石油的資源性壟斷。但是,世界產油國家已經從美國這種商品性交易過程,認識到潛藏的巨大利潤空間,特別是這些暴利本應該由產油國自身收取。以英美為主導的一方與以中東石油國家為代表的一方,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資源權益博弈。在這期間,石油供給方組成了歐佩克(OPEC),之後需求方則出現了國際能源機構(IEA),有關石油定價權的對局博弈正式形成。

  盡管美英采取了種種手段,博弈過程可謂刀光劍影,如石油危機等,當然也包括戰爭的圖謀,但均遭到產油國家頑強抵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