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關於國際金融危機形勢的四個基本判斷

http://www.CRNTT.com   2008-12-13 01:08:07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訊/光明網刊載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外事局副巡視員劉明文章,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形勢,全文如下:

  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評估了國際社會在應對當前金融危機方面取得的進展,討論了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探討了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監管、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問題。但是,塵埃尚未落定,這場危機仍在進一步演變之中。對此,筆者有如下四個基本判斷。

  一、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國進行了空前規模的政府干預;但另一方面,美國沒有打算放棄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自由市場經濟仍將是美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 

  自次貸危機一年前爆發後,美聯儲一直通過向市場注資的方式增加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但收效甚微。今秋次貸危機發展為全面的金融危機後,美國被迫通過了空前規模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作為這項計劃的具體舉措,美國總統布什宣布,美國政府動用其中的2500億美元直接購買金融機構股權,以促進金融市場盡快恢復正常運轉。

  美國政府的思路是:金融機構在無法獲得巨額私人投資之前,只能通過向政府出售股權的方式,換取政府直接注資,從而使信貸市場恢復運轉,避免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美國政府此一應對危機的舉措被不少人士認為是明顯的“國有化”,“違背和顛覆”了美國此前奉行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甚至被認為“徹底改變了美國和美國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引發了激烈辯論。 

  其實,類似本次金融危機中的政府干預行為,美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只不過規模大小和程度深淺不一而已。事實上,美國政府現在再度入股銀行及相關私營機構,同樣只是過渡性的安排。美國政府的救市,包括由國家購買私有銀行股份,具有三重特性:一是在危機出現並且其他補救方式都無效時,政府才採取行動,屬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之舉;二是政府持有股份的目的在於“注入流動性”及保護來自納稅人的資金的安全,政府並不參與企業、銀行的直接經營和日常管理;三是待市場信心恢復並進入正常運行後,美國政府將撤出在這些銀行、金融機構中所持股份,美國政府並設計了相應的鼓勵私人或私營企業接盤,包括促使本企業回購的政策和機制。

  11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在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紐約華爾街進行了長篇演講,繼續為美式自由市場辯護,認為金融危機並不意味著自由市場制度的失敗,“自由市場仍是解決全球經濟危機的最佳答案”。布什說,“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介入不是萬能藥”,“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更多的政府(介入),而是更明智的政府。”在14日為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舉行的招待晚宴上,布什又將“確保自由市場原則”列為國際金融峰會的五大目標之一。所以,有媒體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要走上“國有化”的道路,甚至說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干預的性質的誤解。其實,美國離真正的“國有化”還差得很遠,而“國有化”也不等於社會主義,它仍然屬於資本主義制度自我修復的範疇。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證據表明美國打算放棄或從根本上改變其所標榜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相反,美國將繼續“扛起”自由市場經濟的“大旗”。

  二、本次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經濟,特別是高度發達同時投機過度的國際金融行業;但另一方面,就此判斷美國已經處於走向“衰落”的“拐點”為時尚早

  金融危機改變了華爾街的歷史,並使美國經濟面臨一場罕見的衰退,這是不爭的事實。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下滑0.3%,為2001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大降幅。從目前情況看,第四季度美國經濟仍會延續這種下滑態勢,美國經濟難免衰退命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