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歐洲調整對華政策 滲透失望與不滿

http://www.CRNTT.com   2009-01-19 00:15:47  


薩科奇的政策取向給歐盟對華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刊登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歐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驊的文章“直面中歐關係的波折”。文章認為;“中歐關係近幾年消極因素浮起的核心因素是歐洲調整了對中國的看法。”而“歐洲調整後的對華政策由此滲透出一種失望與不滿的情緒,增加了控制、索取的成份。”文章內容如下:

  2008年中歐關係風波迭起。雙方年初圍繞涉藏、奧運會問題上的爭執年中似有緩解,年底卻又因法國總統薩科齊執意會晤達賴,迫使中國決定推移中歐首腦會晤,使雙方的齟齬與不和有所升級,關係受到挫折。

  中歐建交35 年來的關係發展順利。2003年,中歐共同決定將雙邊關係定位於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更升到一個高台階。人們曾用“蜜月” 、“黃金時光”等美好語言形容關係的密切與融洽。但是,從此以後,中歐關係雖然仍繼續前行,但前進路途上難題增加,磕磕碰碰,以致回落到目前困境。人們不禁要問,中歐關係到底怎麼了?

    歐洲對中國看法有變

  中歐關係近幾年消極因素浮起的核心因素是歐洲調整了對中國的看法。與後冷戰時代前十餘年同為國際舞台上兩支上升力量,相互敬重、相互支持的狀況相比,如今,歐洲對中國少了些熱情與親切,多了些冷漠與隔閡。這是無可掩飾與忽略的客觀事實。這一態度的變化有深刻背景、較大的幅度與影響力。

  (一)更多地視中國經濟成長為對歐洲利益的侵佔。

  歐洲眾多國家在跟隨全球化加速、深入發展的大潮中吃力、被動:向前看與美國距離難以縮小;往後望新興經濟強勢追趕,而其中新興經濟的挑戰尤使歐洲緊張,難以忍受。法國前財長撰文驚呼,新興力量的風起雲湧“部分地撼動了我們社會的基礎與生活方式”,而法國與歐洲對此毫無防備能力。前年底歐盟里斯本首腦會議上,歐盟及歐洲國家領導人幾乎異口同聲地抱怨歐洲在對外經濟關係中面臨“只授惠於人,而自己吃虧,有來無往的單軌狀況”,聲稱決心扭轉此種“不公平待遇”。新興經濟,尤其是中國顯然是歐洲抱怨並要對付的重要目標。

  在這一思路的促動下,歐盟在與中國經貿往來中保護主義措施大增。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的中國確實存在,或被誇大與捏造的缺點在歐洲不加分辨地廣泛傳播,更被一些急待時機破壞中國形象的政治力量炒作、利用。發源於美國的“中國威脅論”在歐洲不脛而走。從官方到公眾,指責中國“貿易傾銷”、“剝奪歐洲就業機會”、“不尊重知識產權”、“商品品質低下”的聲音四起。先入為主的誤解與偏見極大地影響了歐洲輿論對中國客觀、公正的認識與報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