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惡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9:18  


 
  即便在美國國內,進入21世紀以來,也不斷有學者呼籲美國政府將經常賬戶赤字逐步調整到占GDP2.5%以下的水平,以維持美元和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但“雙赤字”問題沒有改善,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具有全球最强大的跨國公司,它們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獲得的巨額收益,通過更加複雜和隱蔽的渠道被分散,這也導致了兩大結果,一是東亞和中東等淨儲蓄是通過較爲透明的渠道,以持有美國國債等方式回流美國;二是跨國公司通過較爲晦澀的渠道,使得華爾街和主街的流動性不斷膨脹,逐漸具有了更爲强大的市場操縱能力。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四,是美國居民部門的過度消費行爲沒有得到及時修正。

  我們接下來會指出,這種過度消費不僅得益于美元泛濫帶來的股市和房市泡沫的“財富效應”,也得益于美國政府對按揭貸款的隱含擔保。目前美國經濟的綜合儲蓄率爲13%,除美國企業略有儲蓄之外,政府收支是赤字,居民的淨儲蓄率大致是零。次貸危機暴露出,不僅政府在濫用國家信用,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濫用國家信用。

  根據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斯蒂夫•羅奇的計算,目前美國GDP增長中,來自消費的貢獻率高達72%,政府和居民部門脆弱的財務結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來自東亞和中東的淨儲蓄客觀上可能壓低了美國的長期利率,但這幷不是美國消費過度膨脹的根源。

  更直接的根源在于格林斯潘在2001年之後,連續降息了大約25次,其中2002年第四季度到2005年第三季度剔除通貨膨脹後,美國實際利率爲負,這使得美國民衆産生了股市和房市價格永遠上漲,永遠是自動取款機的强烈幻覺。而此後直到次貸危機爆發前,美聯儲連續17次的加息,使得過度消費終于無以爲繼。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五,是聯邦政府通過政府支持的企業(GSE),包括房利美、房地美等,給居民過度消費和金融過度膨脹提供了不恰當的支撑。

  1999年9月30日《紐約時報》的一篇由PeterWallison撰寫的文章,是聯邦政府擔保有可能導致巨大危機的最好注脚。“房地美和房利美降低了借款人向銀行或者其他機構獲得按揭貸款的門檻,而房地美和房利美却宣稱這是爲了迎來美國經濟的下一個春天,在克林頓時期房利美和房地美由于爲中低收入階層提供擔保和融資而深陷財政醜聞。'兩房’進入次貸這種新業務領域,顯然顯著地放大了風險,政府的擔保無疑會使得自己陷入不得不救助'兩房’的困境,就如同聯邦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曾困擾于儲貸危機救助一樣。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的看法是:另一場更大規模的儲貸危機即將降臨。”

  在上世紀,全球經濟失衡(global economicim balance)還不是個時髦的詞彙,但聯邦政府對“兩房”提供隱含擔保的危險已顯而易見。次貸危機看起來,是上半場喜劇和下半場悲劇的混合體,上半場,政府對中低收入階層購房開出了擔保這個空頭支票,收穫了選民的選票,美國民衆的自有住房率從1987年的68%提升到了次貸危機前的81%,中低收入階層收穫了商品房,華爾街把本來不起眼的次貸業務做成了餘額一度高達5.8萬億美元的大買賣,華爾街收穫了鈔票,三者皆大歡喜。但是當中低收入階層開始違約,華爾街開始恐慌,白宮開始面對兌現空頭支票時,三者都陷入了悲劇性的困境。白宮實在不應該給華爾街和“兩房”開出一張金額由後兩者隨意填寫的空頭支票,而對次貸危機的救助,很大程度上就是兌現當初的擔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