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惡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9:18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六,是華爾街的惡意定價和市場操縱。

  次貸危機中,華爾街名聲掃地,世界銀行副行長批評華爾街高管的天價薪酬是不道德的,新興市場國家批評華爾街的CDO、CDS等複雜衍生品是人爲製造出來的有毒資産。問題可能比上述批評更嚴重。次貸等産品究竟是被低估風險、高估收益的錯誤定價,還是具有道德風險的惡意定價?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是被人爲操縱,還是真實地反映了供求缺口?

  我們只能這麽說,有毒資産的惡意定價,在被和其他類型的資産組合成資産池進而證券化的過程,是具有濫用GSE擔保的道德風險的,而2003年之後原油衍生品交易量急劇放大到相當于現貨規模的十倍以上時,主要原油衍生品交易商幾乎清一色是美國投資銀行。新興經濟體沒有次貸證券化市場,也沒有具有全球影響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華爾街的貪婪就在聯邦政府的眼皮下,直到2004年4月,美國SEC還在放鬆證券代理和經紀業務的要求,使得銀行杠杆進一步推高,而甚至在次貸危機爆發前不到半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仍以157號和159號文件全面確立了公允價值的引入問題,使得會計審計等部門對資源和複雜衍生品的估價無所適從。次貸危機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金融監管者有意無意監管懈怠的危機。白宮和華爾街之間的確更需要防火墻。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七,是美國實體經濟創新浪潮消退之後,金融危機往往接踵而來。

  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新型服務業的興起,到21世紀新經濟的盛行,每一次創新浪潮退潮後,都是危機的降臨。新經濟有力地提升了美國實體經濟的競爭優勢和勞動生産率,使得全球失衡現象讓位于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進程。過多的美元流動性在創新不斷被蛻變成泡沫消除掉,而今的情况也相當類似,如果美國沒有在移動互聯網、新材料、節能技術等方面出現創新和産業集群,那麽美國要走出次貸危機,恢復到GDP年均3%以上的增長就遙遙無期。這就令人不能不考慮,是不是美國經濟失衡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八,是白宮在次貸危機救助過程中的遲緩和軟弱。

  中國國內媒體習慣于把保爾森和伯南克描繪爲挽救美國金融危機狂瀾的英雄人物,而他們很可能既是次貸危機答案的組成部分,更是問題的一部分。伯南克的“直升機理論”和“印刷術理論”不會消退,因爲美元霸權雖然弱化但是幷未根本動搖。保爾森用現金換垃圾(cash fott rash)的進程不僅昂貴而危險,保爾森等人的危機救助思路集中體現在緊急經濟穩定方案(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和問題資産清理計劃(troubledassetsreliefprogram)當中。這因循了儲貸危機中的RTC模式,從資産方入手清理可能使得不良資産越清理越多,金融體系越來越難以順暢運作。是在危機中打開了潘多拉盒子。而日本和中國的金融改革經驗都顯示,與其從資産方入手,不如從資本方入手,通過注資(recapitalization)維持公衆信心和金融機構正常經營的能力。

  另外,從理性角度是否應該救助雷曼公司,也值得再斟酌。危機爆發幾乎兩年來,美國的確在危機救助措施方面乏善可陳,嚴重拖累了全球危機救助進程。

  綜合來說,美國模式賦予了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太多的特權,賦予了美元太多的霸權,新興市場國家的淨儲蓄是對美國模式無原則的姑息妥協。

  次貸危機暴露出當前的全球化幾乎就是美國化,當前國際經濟失衡幾乎就是美國經濟失衡。美國模式的問題,被通過美元霸權和全球化放大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等的美國模式,美國應該在危機中認真反思自身價值觀、社會、政治、經濟和金融各個層面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

  次貸危機根源于美國也爆發于美國,全球經濟的復蘇需要美國在謹慎利用其特權的同時,更大程度地承擔國際義務。

  。(作者鐘偉是北京師範大學金融學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