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香港的大學政策應配合雙語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9-02-04 10:55:15  


香港教育的缺失有明顯人爲因素,對當年的錯誤不能輕易遮過。
  中評社香港2月4日訊/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幾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她針對香港政府著手糾正十年前在教育制度上鑄成的錯誤,認爲“微調成敗在於細節”,並強調“大學政策應配合雙語發展”。文章内容如下:

  筆者認為,微調政策要成功,必須細心關注微調對學校帶來的改變,要關心學生和老師,為雙語教學所需的材料資源提供配套,政府在這方面必須考慮得無微不至,從錢、從人力、從科技等多方面都應該提供支援,這方面的錢若用得其所,立法會必然支持。 

  十年前,香港政府在教育制度推行“大躍進”,嚴格一刀切推行母語教育政策,令很多學校都吃不消。 

  我認為現時政府實事求是,矯正十年前的錯誤,用漸進式的方式改動語言政策,是應該支持的。但這次微調能否成功,實看細節。根據政府建議,微調政策對於學校採用何種語言為主要教學語言,仍有多項限制(如:百分之廿五學生必須以英語授課的規定)。筆者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政府若希望微調政策成功,必須細心關顧微調對學校帶來的改變,所謂關顧,就是關心與照顧;關心,就是要關心學生和老師,為雙語教學所需的材料資源提供配套,政府在這方面必須考慮得無微不至,從錢、從人力、從科技等多方面都應該提供支援,這方面的錢若用得其所,立法會必然支持。 

  第二,若要微調政策成功,政府必須推行校本原則;政府實不需規限哪間學校是百分之廿五或五十,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讓他們自由發展便是最佳政策。筆者亦是教育工作者,學校有教無類,老師必須對學生發展作出悉心照顧,若有學生真的無法以全英文為教學語言,學校和家長亦應實事求是,不能勉強這些小孩,大家應該明白,教育孩子不能揠苗助長,以免扼殺孩子理解力,教育工作者必能明白此道理,不會亂來。 

  過去,有不少傳統名校學生家長,最後決定為孩子轉往更適合的學校學習,這並不表示孩子一定追不上,而因為明事理的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是否適合該種教學方式或語言學習。筆者一直相信,只要學懂新知識,運用靈活,能掌握有效語言溝通能力,才是孩子必須學習的要訣。 

            大學政策應配合雙語發展 

  現時香港的大學收生無不強調英語水平,有些學科畢業前必需考核英語水平,如果英語測試不到優秀水平,學生就取不到學位。能夠考進香港的大學的學生,中文可以不好,但英文絕不可以差,在這種政策底下,試問又有哪個家長願意孩子只是以母語接受教學呢? 

  在60年代開始,香港的中文大學強調雙語教學,建校宗旨為“中國人的大學”,因此,他們的大學教授能以中英文雙語出卷,學生亦可以選擇以中文或英文作答,完全不會因為作答語言影響他們最後的學位成績;而入學的要求,是必須中英數優良的學生才可以考入中文大學,因此,傳統的英中學生,如果中文程度不夠好,也不能考入該校,傳統的中文中學學生,如果英文不達標,亦不能夠進入中文大學。我認為,當時中文大學這個政策,正是鼓勵中文中學,特別是一些優秀的中文中學,培養優秀的人才,例如:金文泰、培正等校,許多學生都在中文大學表現出色,今日亦能成為社會領袖。 

  筆者是英文中學出身的,所讀的亦算是傳統英中名校,對於中文中學畢業生入中大亦非常欽佩。不過,今天的中文大學語言政策改變了,我們許多舊生都認為中文大學所謂的“中國人大學”已經名存實亡,他們越來越多學系,包括新成立的法學院,亦都只是全英,只追隨英式的教學方式,而無將他們的優勢,將一間雙語大學的傳統發揮出來。 

             資源撥配重雙語 

  筆者呼籲家長及老師不要揠苗助長,政府應下定決心,撥配資源給小學、中學及大學的教學人才和學生,讓他們接受充分的雙語訓練。政府已開始推行政策培養香港學生在祖國學習普通話,是十分正確的。在此之上,筆者建議政府亦應該撥配資源,至少每年撥一億元,派遣政府資助學校的學生,到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體驗三個星期至三個月不等,接受培訓;讓小朋友培育對英語的興趣,學成回來,他們定必大有裨益,互相薰陶。香港的下一代在靈活掌握雙語運用的能力下,在世界及祖國的競爭力定必名列前茅。 

  在新的一年,筆者衷心希望是次所謂微調的教育政策,能得以落實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