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學生就業難 戰略性出路在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2-18 11:21:30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在於切實促進經濟轉型,實現國民經濟從以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為主,向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其中最關鍵的突破點又在於放寬或取消對服務業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進其發展。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美國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達到50%,而我國僅為40%左右。我國服務業發展緩慢的現狀,一方面降低了該行業提供腦力勞動崗位、吸納大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發達的服務業特別是發達的現代服務業的支撑,使我國的傳統制造業遲遲未能升級換代成現代制造業,從而進一步限制了腦力勞動者就業市場的發育。只有放開對服務業的政策管制,讓資源自由地流入這一領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導其健康發展,通過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從而大幅度提高經濟體對腦力勞動者的吸納能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大學生“就業難”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國體制內的一部分工作崗位被長期凍結,後來者很難得到進入和參與競爭的機會。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幹部職工,一旦進去之後就等於進入了終生保障的“保險箱”,被淘汰、辭退的比例比較低。這樣起碼存在三方面的弊端:一是由於競爭遴選機制缺乏,而難以提高幹部職工隊伍的素質;二是由於缺少外來的競爭壓力而導致消極怠工、效率低下等弊病產生;三是對於新增勞動力而言,減少了參與競爭的機會。 

  解決這一問題無疑具有很大的複雜性和艱巨性,而根本的途徑在於建立開放性的用人機制,建立完善人員進入機制、責任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給予新增勞動力更多的競爭和進入機會。從而既有利於幹部職工隊伍綜合素質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有利於為就業市場注入活力。 

  大學生“就業難”的第三個原因,是圍繞就業的制度建設相對滯後。大學生就業由國家包分配過渡到自主擇業之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從政府、學校到用人單位,都缺少有效的機構或者手段,去指導、協調和服務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銜接。由於缺少業務指導、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供需渠道,用人單位的招聘和大學生的擇業都帶有盲目性。 

  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業方面的指導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主管部門方面,應有機構常規性地收集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信息并定期發布,也應有機構對短期、中期、長期的人才信息進行統計預測,并據此指導大學的招生計劃和專業設置。其次是在大學的教學安排方面,包括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與市場需求、就業狀況相脫節的問題都相當普遍。再次是很多用人單位,都缺乏與高校之間的常規性供需渠道,其對人才的需求信息無法順利到達供給方。最後是學生方面,雖然疲於奔命的“考證族”大有人在,但真正懂得結合自身特點、市場需求和行業狀況進行職業規劃,有方向、有目標、有步驟地發展自己的學生并不多見。雖然每年在大學生擇業的高峰期間,各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舉辦人才招聘會和組織各種考試等等,但由於缺乏指導協調和信息交流,涉及的各方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從而大大降低了供需成功銜接的幾率。 

  所以,圍繞就業加強制度建設顯得急迫而重要。要通過制度建設將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家長和學生都動員起來,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得到及時全面的收集整理、發布、傳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導下逐步實現供需平衡和供需銜接。同時,通過制度建設確保教學更加貼近市場的需求,并使學生得到職業規劃的指導、培訓和服務,從而提高擇業的成功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