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袁偉時:批判普世價值是沒文化的表現

http://www.CRNTT.com   2009-03-18 11:18:52  


 
  袁偉時:在我看來,社會是在思想文化、經濟、制度三者互動中發展的。制度當然是決定性的,社會發展停滯或快慢決定於制度狀況。但是,思想文化是制度的護身符或變革的先導,而經濟是內在的動力。

  19、20世紀中國為什麼轉型那麼艱難?盲目的民族自大,拒絕學習西方。其根源則在幾千年來培育出來的“天朝上國”毋庸外求的觀念,加上儒家三綱思想法制化,思想與制度結合構建了一座世間罕有的封閉堡壘;在制度和傳統文化的桎梏束縛下,中國人成了恭順的臣民,喪失了活力。這時,來自西方的現代觀念:自由、法治、民主、憲政、理性、市場經濟等等的傳播,成了推動中國社會轉型必不可少的前提甚至是關鍵;敢於衝決網絡的啟蒙者是救國先驅。為什麼我一再對攻擊啟蒙的的高論不敢苟同、堅決反駁?原因就在於保護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源頭活水。

  經濟觀察報:你曾感慨晚清那一撥知識分子嚴複、章太炎、梁啟超等,年紀一大便由激進複歸於保守,站到了原先提倡的東西的對立面。在你心目中,比較成熟的知識分子有哪些?

  袁偉時:20世紀中國,比較成熟的知識分子群體是胡適及其追隨者。要是說老一輩的思想家因脫離中國專制文化的母體未久而有種種缺陷,理應獲得人們的同情和惋惜的話,時下反自由主義的那幫人,則實在不敢恭維。廣東人稱西學、中學兩頭都不通的人為“竹篂(竹筒)仔”,準確生動刻畫了此輩的形象。

  不過,不必苛責個人,這一現象無非說明兩條:

  第一.中國人的狹隘民族主義根深蒂固。

  第二.知識階層中仍然有一些人尚未懂得,西方非主流文化中的極端思潮在其誕生地有挑剔、淨化主流文化之功,傳入東方蛻變為主流,會引發巨大禍害。任何國家要擺脫不發達狀態,提高人民福祉,必須融入世界一體化的洪流。有些吃過幾天洋面包的學人沒有受到足够的通識教育,應該補習世界和中國近代史。

  經濟觀察報:我剛看了《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一般認為陳寅恪持的是中體西用論,而且他對傳統文化的衰落深感惋惜。

  袁偉時:這其實是對陳寅恪的一般誤解,他很清楚地認識到,傳統制度已“無可救療”,因為傳統的核心價值觀是“綱紀之說”,整個制度都是根據三綱六紀建構起來的,包括法律。三綱是絕對神聖不可侵犯的,六紀就是按親疏的不同,犯了罪處理是不同的,比如打父母是大罪,而打六親之外的人罪就很輕,法律不是平等的。從上至下,從國法到家法,到日常生活的規矩,都是如此。進入工商社會以來,這一套已經很不適應,陳寅恪認為這是無可挽回的。

  認為傳統文化的衰落是現代化帶來的,這也是一個誤解。文化有兩種,一是制度性的文化,一個是非制度性的文化,這要區別開來。三綱六紀的制度性文化當然要變革,但非制度性的文化在正常情況下,從整體看不但不會衰落,還會得到很好的保護乃至發揚。王國維為什麼要自殺,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北伐軍到長沙,殺了葉德輝(文字學、版本學家),這事對王國維刺激很大,以為中國傳統文化要完蛋了。當時的工農運動都有很多過左的行動,他是接受不了的。在民國時代陳寅恪知道沒有這個危險,但是在1949年以後,他就感到危機迫近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