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輸血型復甦需轉成造血型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09-04-16 10:37:00  


4月2日,一艘輪船停泊在唐山港集裝箱碼頭裝貨。當日,記者從唐山港獲悉,截止到3月31日,唐山港第一季度吞吐量達到3633.4萬噸,同比增長44.6%。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登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文章:《“輸血型”復甦還需轉變成“造血型”增長》,文章說,我們千萬不能僅僅滿足於經濟指標的回暖現狀,放慢改變粗放型增長模式的結構調整速度,如果那樣,今後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和由此引起的金融體系資產質量下降,將會吞噬政府為挽救經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中國經濟今天需要的是盡快通過制度創新和改革,讓更多有活力的企業家提升他們的競爭力,進而形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市場自身的健康造血機制。詳文如下:

   中國經濟漸漸開始出現回暖的現象,確實給眼下的海內外市場帶來了希望和信心。甚至有不少海外學者都認為,世界經濟或許正在告別由於流動性恐慌所帶來的市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投資信心極度低迷、消費動力嚴重不足的“通縮”狀態。當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從2007年3月第一階段的金融機構債務危機,演變成信用基礎完全崩潰的第二階段流動性危機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通過積極的政策干預和資金注入的方法,以求避免這場在世界經濟失衡發展的格局下發生的金融危機對本國實體經濟所產生的巨大衝擊,消除由此帶來的經濟硬著陸風險。中國政府的救市力度尤其引起了海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

  上個月,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擺脫流動性恐慌的狀態時,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的信貸增長規模確實顯示出資金已經開始流向實體經濟部門,中國企業的發電量回升,製造業信心指數的反彈,貿易出口下降幅度的收窄,以及股市價格上漲所釋放出來的人民對未來經濟的樂觀預期,及其財富效應可能帶來的消費動力提高等救市效果,都在支撐世人對中國經濟率先走出金融大海嘯第二階段的判斷,以及顯示出人們對未來第三階段中國經濟全面調整和復甦的期待與信心。在今年春季廣交會上,海外企業非常踴躍,也說明海外市場期待著中國經濟的復甦能夠給他們國家盡早地結束流動性恐慌階段帶去增長信心的“中國商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