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亞洲金融 應抱團取暖

http://www.CRNTT.com   2009-05-11 11:52:21  


亞洲國家和地區加強金融合作,對各自穩定經濟都頗爲有利。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訊/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今天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亞洲金融 抱團取暖”。作者表示:“區域外匯儲備庫不僅可以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也是亞洲國家加強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自由貿易區進程,進而邁向經濟與金融一體化的重要一步。如果說建立超主權國家的世界貨幣是一個遙遠夢想的話,那麼建立區域貨幣或形成世界多極貨幣格局則是現實的選擇。”文章内容如下:
 
  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困難情況下,亞洲國家加強區域金融和貨幣合作的意願日趨強烈。繼亞行大幅增資計劃獲批後不久,5月3日,在第12屆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會議上,各方就總額達1200億美元的區域外匯儲備庫的規模及份額分配、出資結構、貸款額度、決策機制、經濟監測機制等主要要素達成共識,這標志著亞洲國家加強金融合作、“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目前,亞洲是全世界美元外匯儲備最多、美元外匯儲備對GDP比率最高的地區。世界5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有近2/3在亞洲,因此,亞洲一些國家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蒙受的損失也最大。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建立以後,可以有效提高亞洲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對維護地區經濟和金融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并將對改革和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產生積極影響。今後,亞洲國家間的貿易投資活動,可以用區域內國家的外匯儲備,也可以用自己的貨幣進行結算,而不單純依賴美元,可以避免因貨幣貶值而導致外匯結算損失所帶來的金融風險。 

  亞洲貨幣金融合作加速,中國發揮了建設性的主導作用。2008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華盛頓G20金融峰會上明確提出“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增強流動性互助能力,加強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制作用”的政策主張,12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日本福岡出席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上明確提出,三國應擴大合作,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盡快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庫,增強本地區抵禦金融風險能力。今年4月18日溫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時呼籲,各國應充分發揮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作用,研究擴大互換額度和簽約國範圍。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與部分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總規模為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流動性支持。近期,中國政府還宣布將設立總規模達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并在3至5年內向東盟提供150億美元的信貸等一系列措施。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區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區域外匯儲備庫不僅可以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也是亞洲國家加強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自由貿易區進程,進而邁向經濟與金融一體化的重要一步。如果說建立超主權國家的世界貨幣是一個遙遠夢想的話,那麼建立區域貨幣或形成世界多極貨幣格局則是現實的選擇。因此,亞洲國家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積極推進本幣互換、貨幣區域化和區域貨幣的改革,不僅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自救、互救之策,也是加快推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應為和可為之策。 

  未來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庫的管理機構、運行機制、貸款條件及風險控制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基礎工作需要完善和准備。亞洲各國應本著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原則,攜手努力,盡快使這一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機制運作起來,為使亞洲各國盡快走出金融危機陰霾,創造一個穩定繁榮、友好合作、和睦相處的新亞洲、新世界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