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涉外涉僑對台工作政策正調適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08:22:54  


 
  王毅的“聚同化異”之說,看來是正面地回應了馬英九的“僑務休兵”呼籲,但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僑務休兵”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實際上,,馬英九所呼籲的“僑務休兵”,針對的是兩岸的僑務機構當年為了爭奪海外華僑社團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曾經互挖牆腳,就像當年兩岸的“外交大戰”那樣。但在陳水扁在任八年,大搞“台獨”分裂活動之下,海外許多原本既“反共”更“反獨”的藍色僑社,認為應以“反台獨”為優先,在現階段“反台獨”比“反共”更重要,於是紛紛改掛五星紅旗,並積極參與由紅色僑社舉辦的“反獨促統”大會,及由兩岸僑聯合辦的僑聯論壇。在陳水扁當政時的大搞“台獨”分裂活動之際,“泛藍”僑社紛紛“易幟”,並不為奇。但在馬英九上台後,卻顯得過猶不及,有傷兩岸僑胞感情。為此,台灣僑聯曾向北京發出呼籲,彼此應以營造未來民主統一中國的契機而共同努力,不要再在僑社搞統戰,不要再唆使僑團拿下“國旗”,而改掛五星旗。馬英九更是希望兩岸能像“外交休兵”——北京明知有台灣的“邦交國”有意要與其建交,也不為所動,而使台灣當局能體面地保有二十八個“邦交國”那樣,在僑務領域也能“僑務休兵”。 

  馬英九的“僑務休兵”呼籲,北京接收到了。王毅這次就趁赴美訪問,與兩岸僑社座談的機會,提出了“聚同化異”的概念。他指出,來自海峽兩岸的僑胞,應該以全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在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下,超越分歧,避免內耗,團結互助,共創未來。如何實現這一前景,我認為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兩岸僑胞之間的“同”表現在哪里?一是共同的民族。二是共同的文化。三是共同的家園。四是共同的目標。誠然,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因素,兩岸雙方尚存在不少分歧,今後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新的矛盾和問題,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之間的“同”,重視我們之間的“同”,增強和擴大我們之間的“同”。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做到“求同存異”,更要爭取“聚同化異”。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聚合起兩岸僑胞致力於和平統一與振興中華的大同,化解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心結和歧見。聚大同,不僅可以化小異,還可以化大異。聚大同,我們才能匯集起共同的意志和力量。 

  王毅的這番話,指出了解決兩岸在海外華僑華人長期存在的矛盾的良策。不僅兩岸的僑團要去做,兩岸涉及僑務的政府機構也應該去努力做,而且還要更一步擴大“求同存異”以至“聚同化異”的範疇。這是因為,兩岸僑社不單是有“泛紅”僑社和“泛藍”僑社,還有“泛綠”僑社。用陳水扁時代的“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的話來說,就是“新僑”、“台僑”。這些人長期支持“台獨”,支持民進黨,不但與“泛紅”僑社存在著很深的隔閡,而且即使是與同樣來自台灣地區的“泛藍”僑社,也是格格不入,老死不相往來。對他們,雖說難以“聚同化異”,但至少也應“求同存異”。至少,他們還是漢人,也使用漢字,有這個“同”,就應可設法求“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