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石之瑜:誰打贏了內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6-17 16:30:51  


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有著深層次的影響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登出文章“誰打贏了內戰?”作者指出:“識正書簡反映的,就是一種能對中國大陸文化發展指指點點的願望,透過指指點點,人們重新與內戰的勝家交往時,不感覺到自卑。只是對於打贏內戰的一方而言,這樣的指指點點無關宏旨,與其說是騷擾,不如說是撒嬌。”文章内容如下: 
 
  最近媒體熱烈探討馬英九日前提出識正書簡的主張,亦即日常書寫可用簡體字,但印刷應該采用正體字。這雖然主要是針對大陸提的,因為台灣民間早就是如此,但仍然引起台獨的恐慌,以為馬英九又在對付台獨。

  其實不是。馬英九心裡要處理的,是內戰敗北的國民黨如何面對北京的心理障礙。

  他一貫站在老國民黨的歷史脈絡裡,想從各種方面重建國民黨面對共產黨的平等姿態。對在1949年中國內戰中敗北的國民黨而言,恢複國民黨的歷史尊嚴比什麼都重要。 

           恢復國民黨歷史尊嚴 

  現今東南亞仍有許多中山先生時代草創的組織與報刊,他們在欣見中國崛起之餘,總是不忘對中山先生與國民黨緬懷一番,馬英九與他們的心態有雷同之處。

  這是什麼心態呢?隱然就是將中國歷史的走向,從1949年的內戰的結果引導開來,改用更長遠的歷史角度,宣告中華文化複興是比馬克思主義更悠久的歷史趨勢,也是內生於中華文化的既有定律。

  換言之,內戰造成的心裡創傷,并沒有隨著歷史的開展就得到完全紓解,如何在文化上與意識形態上重新取得制高點,是戰敗一方仍然念茲在茲的事業。

  中共對這樣的結果要負若幹責任。倘若北京能效法美國內戰後林肯總統以降的歷任做法,將戰敗的南方看成與北方平等的歷史參與者,他們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共同獲得後人追思,既然大家一樣對歷史負責,則勝負之分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信仰危機,接著是文化熱與市場化,一路延伸竟形成中國和平崛起的嶄新氣氛,并開始重視軟實力的經營,終至京奧開幕的高潮,其間為配合對台統戰,便采取對國民黨的抗日功過重新評價等等,均給予國民黨藉機重新主張自己的信心。

  馬英九自始對於國民黨與共產黨重逢的姿態與身份非常敏感,早期他借重的是反共,後來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兩者都將共產黨在認識論上置於某種對象的地位,這樣戰敗的一方重建了自己的主體性。

  但是,隨著兩岸關系的化解,這種對抗為主的認識論不敷使用,由於不能再把共產黨當成某種法律邊緣或政治改造的對象,這時文化論述就顯得重要,於是必須站在某種內在的位置,來爭取國民黨面對共產黨的地位。

  馬英九自就任起就開始以中華民族取代中國人或中國作為叙事的起點,這大大鬆懈了北京反台獨的神經。他進而試圖在文化上高屋建瓴,則所謂識正書簡就是極其合理的一個切入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