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積極創造持續復甦的內外部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09-09-11 08:58:56  


經濟復蘇雖然看到曙光,但是依舊需要精心維護。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訊/處於企穩回升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能否率先實現全面復甦,進而邁向均衡增長軌道,既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以及相關配套改革來提升復甦的內生動力,也有賴於外部經濟環境的改善,更離不開業已失衡的內外經濟的早日修復。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貴文章如是說。

  儘管投入成本巨大,但是今年以來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復甦道路上行走。而強勁的PMI數據表明,製造業仍將是拉動中國經濟走強的主要動力。當然,近期的股市並不配合復甦預期以及通脹的可能抬頭似乎預示著中國經濟復甦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

     內生復甦動力不足

  文章稱,與美國通過修復金融體系來走向復甦的路徑不同,中國迫切需要刺激的是因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實體經濟。從過往經濟政策的執行經驗來看,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來對經濟進行“熱啟動”能夠較快見成效。而上半年的經濟表現的確證明了這一點。只是應當看到,政府的外部輸血並不能真正促進內生復甦動力的提升。表面上,前8個月超過8萬億元的信貸投放可謂轟轟烈烈,但由於信貸投放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各行業和各類企業復甦冷熱不均。大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壘大戶”的政策下表現不錯,也是經濟復甦的重要支撐;而急需補血的廣大中小企業儘管盼來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六條”,但要想獲得實質性的信貸支持並非易事。真正令人擔心的還是民間投資的啟動乏力。

  中國經濟要在全球衰退浪潮中率先上岸,既需要大手筆投資與“國家隊”進場,也離不開民營資本特別是中小民營資本的草根性責任擔當。而民營企業作為主要就業載體與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在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中所受的衝擊比握有最多社會公共資源的國有企業更直接、更嚴重。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但真實經濟現狀告訴我們,民營資本在本輪擴大內需的一系列計劃中並沒有得到平等的對待。因此,在熱切期待經濟復甦的關鍵時刻,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亟需積極創造條件,切實降低民營資本參與產業振興的准入門檻,讓其成為經濟復甦的星火之源,否則僅僅依靠政府主導的投資單拐杖恐怕很難收到預期效果。

  另一方面,鑒於消費不能單方面啟動,因此,政府買單的家電下鄉以及汽車和家電以舊換新只能起到短期的拉抬作用,本身並不構成經濟復甦的內生動力。各級各地政府與其看重基於政府主導的消費擴大,不如狠下功夫解除量入為出傳統深厚的廣大消費者的後顧之憂,將財政支出傾斜到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事業上,通過適當的轉移支付和相關的制度建設逐步滿足經濟結構向消費轉型的配套條件。以此換來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釋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