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我的老闆在大陸

http://www.CRNTT.com   2009-09-24 12:08:16  


 
                  四十歲以下已完全失去優勢

  “兩岸更緊密結合之後,在外商眼中,台灣只是大陸一區,”一位曾在外商工作的高科技分析師說。

  他舉知名研究機構IDC為例,巔峰時期,IDC在台有二十五人,現在只剩十五人。去年起,IDC要求,大陸分析師與台灣分析師合著看產業,“大家都有心理準備。等大陸分析師學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有可能就是大陸華東區,或海西區分析師兼看台灣區也不一定。”

  顯然,大陸四十多歲以下的中階主管已逐漸成熟,昔日台灣人在跨國企業的升遷優勢愈來愈小。在中國已經五年的惠悅大中華區總裁黃世友直言,四十歲以下,台灣工作者在大陸已經完全失去優勢。

  過去,因為文化大革命,中國出現四十到六十歲的人才斷層,所以常聽見台灣人高升大中華當管理者。

  但過去十年,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四十歲以下,協理級的人力慢慢成熟。大陸每個專案的金額、複雜度都比台灣大,這些人快速成長。“現在只剩最高層的管理,還有需求,”惠悅的黃世友認為。

  “一樣的資歷,在大陸會升的比較快,”一位外商工程師舉IBM為例,在台灣IBM十年,助理工程師可能仍是工程師;但在大陸,十年可能已升官到協理以上。

  事實上,台灣人面對的不只與大陸人競爭,更是與全球人才競爭。

  李桂芬就說,不僅是台灣人,包括美國、澳洲、英國各國人近年來都到中國卡位,所以老闆在中國,不見得是中國人,更多的情況是外國人。

  “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就是另一個重要的、可以有表現的國際市場,”他舉例。九月,李桂芬安排安吉斯中國得到創意大獎的四人團隊來台,其中只有一人是大陸人,其餘分別來自美國、英國、香港。

                   台灣工作者必須“面對”

  面對一個無法逆轉的處境,多位經理人提醒,台灣工作者必須從心態到行為上,“面對”這場變化。

  建議一:“首先,放棄鄙視性的比較,改用發現式的心態去面對,”兩年半前,調任寶僑家品P&G大中華區口腔護理與嬰兒護理,對外事務部協理胡馨如建議。

  胡馨如舉自己為例,到廣州的第一個周末,她到廣州的鬧區逛街,一個人站在鬧區,身邊的人都在抽菸,她突然覺得自己身上、頭髮全都是灰塵。趕忙叫了計程車回家,沒想到計程車的窗邊上,竟然有一口痰。她告訴台灣的前輩,自己好像活在垃圾桶裡。“你不能這樣想,你一直比較,就不會融入,”前輩一句當頭棒喝。

  胡馨如回想到,去日本、泰國,甚至菲律賓玩,遇到跟台灣不同的事物,反應都是“喔!原來他們是這樣”。只有對大陸,也許是長久以來自覺台灣人日子比較好;也許是焦慮大陸硬體超越台灣,所以老是有點“又自卑,又自大”。但其實,跟其餘各國的人都一樣,大陸人差異很大。

  “如果印度人可以當台灣人的老闆,為什麼大陸人就不行?”李桂芬也說。

  建議二:胡馨如與李桂芬建議,台灣人最需要學的是,如何在國際化的環境下工作。不要把大中華限定在兩岸,應該把大中華想成一個重要的“國際市場”。

  李桂芬指出,過去因為台灣市場成長快,許多台灣外商人不用與“世界”聯盟,就能有資源,因此即使在外商,也沒有建立國際人脈的習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