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我的老闆在大陸

http://www.CRNTT.com   2009-09-24 12:08:16  


 
  但現在,台灣要懂得運用企業裡的國際資源,譬如:有什麼跨國的專案,就主動去加入,要有槓桿地運用別人的智慧。

  胡馨如舉開會為例,台灣人習慣開會就是所有的人都要到,坐下來開會。但她剛到廣州總部時,請同事安排一周後與幫寶適廣告公司開會,開會時間到了,卻沒人出現。大陸同事非常自然的打起電話到上海。

  “台北人習慣自己就是中心;現在即使在中心,人也都不在你身邊,但他們又都在你身邊。我們要學會與虛擬團隊一起工作。”她說,“這很像,美國愈來愈多工作往印度外包,美國人的心態與工作技能必須提升一樣。”

  與虛擬團隊工作,胡馨如說,台灣人第一個要提升“表達”的技能。

  過去面對面開會,透過眼神,可以觀察。現在電話會議,話得說得很白,必須能更理性討論,才能對事不對人。除了口語,還有書寫,以及思考邏輯都必須加強。 

  建議三:“還有,台灣人的夢不能太小,”胡馨如提醒,“事情沒有做不到的,做不到就是想不到。在國際環境裡,沒有想法,人家不會理你。但想法來自高度!”

  她自己最大的震撼是,剛到廣州時,有一次為了要反制大陸本土品牌對含氟牙膏的攻擊,竟然有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提議,去找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出來講,最有公信力。

  胡馨如很震撼,一個才畢業兩年的人,竟然想到國際組織。事實證明,他們真的請到了,“在台灣,我從來不會想把世界當作自己的資源。”

  成功把奧美福州轉虧為盈,我是大衛董事總經理鄧臺賢也認同,台灣要把自己想大一點。大中華化除了組織結構調整,也意味著,台灣分公司領域的擴張。他舉去年嬌生北京的奧運比稿為例,奧美大中華就讓上海、新加坡、香港、台北去比,結果案子被台灣拿到,“對跨國公司而言,所有分公司不過是左口袋與右口袋的差別,重點是台灣要去爭取最大的角色。”

  建議四:“台灣人要找到自己可以成長的環境,”李桂芬也說,“再壞的市場,都有成功的人。”

  在一片前進大陸的熱潮中,三十五歲的台灣惠普企業系統服務事業群資深協理陳志惟,去年就力排眾議,選擇回台灣。

  中原企管系畢業就進入惠普,陳志惟每兩年換一個職位歷練,○六年外派大陸負責高科技台商的業務。去年,台灣惠普想調他負責中南部市場;同期間,中國惠普也給他比台灣高一.四倍的薪水,請他負責所有台商在中國的業務。

  他選擇回台灣。理由是台灣的職位,同時負責銷售、通路、策略聯盟,廣度比較夠,而且可以跟亞太新加坡總部有更多溝通。“所有的獵人頭顧問都一面倒,要我留在中國,但我覺得自己還需要累積,卡位不是那麼重要,”他說。

  儘管如此,許多穿梭兩岸的受訪者仍憂心指出,跨國公司給台灣的資源愈來愈少,年輕人的歷練不足、菁英外移,將是台灣下一階段的隱憂。

  “這是政府產業策略要想的問題,”李桂芬認為,台灣如果沒有下一個產業,年輕人就不會有被栽培的機會。

   從小我到大我,“我的老闆在大陸”不僅是個職場議題,也是“國家”未來的難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