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比肩美國 大勢難阻

http://www.CRNTT.com   2009-09-29 12:13:19  


中美之間的關係,已經日漸實現平等。
  中評社香港9月29日訊/“中國相較美歐不僅具有抵禦經濟與金融危機的體制性優勢,而且相對保守的金融發展路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躲過了危機對金融業的衝擊。在美國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力相對削弱的情況下,國際經濟格局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洗牌。也許,對美國的競爭對手來說,現在正是超越美國經濟,重繪世界經濟版圖的難得時機。”《大公報》今天登出章玉貴的文章“中國比肩美國之勢難阻”,作出上述判斷。文章内容如下: 

  自由市場經濟在21世紀的失敗,不僅預示著一向優越感十足的西方經濟學範式的空前危機,更在某種程度上襯托出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模式的強大生命力,儘管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預計這場危機過後,世界經濟的力量中心將在業已呈現東移的趨勢基礎上加快向東方傾斜。全球經濟將構築新的均衡。

            經濟中心逐漸東移

  次貸危機以來的經濟表現證明,中國相較美歐不僅具有抵禦經濟與金融危機的體制性優勢,而且相對保守的金融發展路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躲過了危機對金融業的衝擊。如今,在美歐一片衰退的哀號之中,中國仍有望保持8%的經濟增長。面對這場金融危機,中國是做了長期應對困難準備的,預留了足夠的政策空間,可以根據形勢變化隨時提出新的刺激經濟的政策。在當前日益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能夠有如此底氣和信心就是得益於中國並沒有追隨美歐模式的經濟發展戰略。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促使世界經濟中心向東方轉移。自1990年以來的短短19年間,中國GDP總量連續越過1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3萬億和4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2008年,按照平均匯率計算的各國GDP,美國為14.2萬億美元、日本為4.80萬億美元,中國則為4.33萬億美元;若按購買力平價(PPP)來衡量,則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未來一段時期,財富加速流向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不久前發布報告稱,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合計佔今年全球經濟的比例將首次跌破50%,降到只有49.4%,遠低於它們在1995到2004年之間所佔的60%到64%的比重。或許用不到十年,中國就將成為比肩美國的經濟大國。加上印度、俄羅斯以及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樂觀增長勢頭,則世界經濟與金融力量極有可能加速向東方轉移,世界經濟也將在此過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

               金融版圖正在變遷

  當然,對實體經濟已經躍居世界前三的中國來說,能夠真正進入國際金融權力圈才標誌著中國拿到了邁進全球一流經濟強國的門票。畢竟,自從現代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先是英國後是美國統治了國際金融。中國在整個20世紀都是國際金融俱樂部的門外客。美國憑藉美元本位不僅在戰後60餘年裡獲得了高達18萬億美元的鑄幣稅,更通過操縱匯率與利率,向世界各國定期輻射美國的經濟風險,轉嫁本國經濟危機。不過,經由金融危機打擊,美國對國際金融秩序的主導權正在削弱。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擴大其在國際金融權力圈中的話語權,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國際金融格局的重要走向。

  目前,“金磚四國”的經濟實力已經相當於美國的60%,金融實力與影響力也在迅速增強。中國擁有的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中國應對這場經濟與金融危機的王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主要金融強國也明白,金融實力和國際參與意識大大增強的中國再也不能成為國際金融秩序變遷中的配角。而中國決策層也深知:只有在事關中國參與全球分工地位以及財富安全的金融領域取得與中國經濟實力相稱的話語權,才能確保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被變相掠奪。中國肯定在積極準備新的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的機制設計,並在適當時機公布改革路線圖。

  當然,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力,要成為亞洲經濟領袖還需處理好與區內主要大國的關係。日本只是由於十年來經濟的持續低迷導致其氣勢不振,但實質經濟地位並未下滑,況且一向戒心十足的日本肯定會竭力維護其亞洲經濟龍頭地位的;韓國和東盟儘管在經濟規模上要小於中國,但在經濟競爭力方面卻不弱於中國,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領先,加上東亞國家之間尚未建立起穩定的互信體系。因此中國必須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注重區內的經濟交流和協作,持續展現作為區域經濟大國的負責任形象,才能贏得周邊國家的信任與尊重,進而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針對軟肋盡早“補課”

  衡量一國是否世界級經濟強國,經濟總量固然是重要指標,但基於金融、科技、品牌以及制度文化等形成的綜合競爭力才是發達國家最為看重的。依此來衡量中國經濟競爭力,我們發現,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遠遠大於經濟規模之間的差距。

  如今,中國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尚處於由邊緣化到爭取參與決策的次要角色,美國依然掌握著全球金融主導權,中國所期待的國際金融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相當大程度上還要看美國的意願。至少在短期內,中國積極主張的超主權貨幣尚無實現的可能性。何況美國正在修復其曾經強大無比的金融體系,一旦體系恢復信心與活力,中國實現上述主張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以美歐和日本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仍然擁有領先世界的先進科技與強勢品牌,微軟、英特爾、波音、GE以及空客和豐田等超級企業在很長時期內都是中國同行難望項背的。更重要的是,以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文化為根基的全球經濟與金融範式迄今仍相當穩固,作為新興但依然弱勢的力量,中俄等國要挑戰既有秩序與制度範式勢必受到佔主導地位的美歐和日本的打壓與抵制。因此,改革既有經濟與金融秩序,僅有熱情是不夠的,更需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作保證。何況中國的經濟基礎並不十分穩固,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相當虛弱。尤其在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產業領域,如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中國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針對上述軟肋盡早“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