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台灣 須趕搭低碳經濟列車

http://www.CRNTT.com   2010-01-18 11:24:51  


青島發展新能源產業時,海浪也能派上用場.
  中評社台北1月18日訊/海洋大學教授華健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趕搭低碳經濟列車”,作者認為:“隨著氣候警訊的日趨增強,台灣除了在環境上勢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外,國際間要求大幅減碳的強大壓力也將一波波到來。到時台灣在自然災害與對外經貿上所要付出的代價,恐遠非眼前賺得的所能衡量。 ”文章內容如下: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馬斯.佛利曼來台演講,輿論熱烈反應,不難看出節能減碳議題在台灣所受重視。佛利曼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會後為文提醒其美國同胞,其所舉汽油稅例子,令我想到不久前發生在台灣的類似情況:美國政府也曾嘗試將每加崙的汽油稅提高十美分,好讓美國更為能源自主,並刺激燃料效率,但卻因被認定為政治自殺之舉,而上不了檯面。 

  同樣強調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丹麥卻早已選擇走不樣的路,結果不僅確保了能源安全也開創新的產業。其溫室氣體排放自九○年來減少百分之十四,但GDP卻成長百分之四十。丹麥成了歐盟國家當中最具能源效率國家,靠的是透過能源稅、碳計價、碳稅、排放權交易系統、嚴格的建築能源規範與能源標章計劃等政策工具。再生能源占其目前供電近百分之三十。丹麥政府再將能源稅等收入撥給產業界獎勵其相關創新,並用來補貼大眾運輸與提升能源效率。如此,丹麥得以順勢進入環保創新發展,進而避免對國家競爭力造成不利。 

  在這陣子氣候議題混沌的背後,普遍相信低碳能源不僅可舒緩氣候問題,同時還可望為及早投入的國家的未來經濟成長和全球競爭力奠定基礎。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在二○五○年前達成全球減排百分之五十目標,將需在能源新基礎設施、生產、及輸送上,總共投入二九九兆美元。不僅會帶來投資金額,也會影響投資。例如在遏止氣候變化的情境下,將從對汽柴油車的投資,轉為對各類混合車、電動車、和氫車的應用。而在發電部門,投資也將從傳統火力電廠轉至再生能源及集碳與藏碳等應用。 

  值此經濟復甦與衰退的轉捩點,積極節能減碳並非產業界或政府所樂於聽到或討論的。而在台灣,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恐怕也正是許多業者所樂見,因其至少暫時紓解須因為規範而付出成本的壓力。除非已有很明確,能獲致一定競爭利益,或者至少是可避免競爭上的不利路徑,實在也很難讓整體或大多數業界走向自發性技術革新之路。因而政府大概也只得強迫業者,對其所使用的環境資源,付出真實經濟代價了。 

  台灣節能減碳遲遲未見成效,往往歸因於“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缺乏著力點。有關這點“缺憾”,或許可以藉助台灣在世界頗具規模,並長期因應國際規範要求的海運經驗,得到些彌補。 

  隨著全球貿易擴張,源自於占世界貿易量近九成的海運CO2排放,亦持續成長。而就每單位運量的排放而言,船運堪稱最具能源效率的運輸形式。國際海事組織(IMO)繼九七年針對船舶主要空氣汙染物,擬定減量規範海運界後,就降低源自於海運CO2排放,研擬對策與方法。除透過已成熟技術與運轉措施,可望獲致顯著節能減碳效果外,另以市場為基礎的減量工具,尤受矚目。 

  IMO所提出的方案,包括與基金連結的排放權交易、碳稅系統、及能源效率設計指標,作為針對船舶設定減碳目標的起點。歐盟執委會也針對降低船運溫室氣體排放,研擬包括對排碳設限、排放權交易系統、差異性港捐、過路費、及燃料稅等措施。至目前可確定的是,海運業者若能早期認清將受到氣候變遷議題影響,將有助於降低適應成本。 

  或許國際社會暫時忽略了身處夾縫的台灣的排放。或許我們可以竊喜哥本哈根之後,可以再繼續觀望好一陣子。但可確定的是,隨著氣候警訊的日趨增強,台灣除了在環境上勢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外,國際間要求大幅減碳的強大壓力也將一波波到來。到時台灣在自然災害與對外經貿上所要付出的代價,恐遠非眼前賺得的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