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石油外交的國際戰略背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13:44:12  


在未來,石油外交之於中國能源戰略的意義將更為重要。
  中評社北京2月1日訊/2010年1月27日,國家能源委員會成立,委員會主任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任副主任。21名委員幾乎囊括了各部部長,其中包括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國家安全部部長耿惠昌、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章沁生,以及來自央行、銀監會等金融系統的高官。能源委的成立,被解讀為中國正在從更高的全球視野來考量能源的戰略地位,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在未來,石油外交之於中國能源戰略的意義將更為重要。近30年來,石油外交在我國政府、公司和民間等層次外交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上升,在高度依賴外部能源的背景之下,石油外交在今後也將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第一財經日報》特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能源問題專家徐小傑撰寫的評論“中國石油外交的國際戰略背景”,內容如下:
   
  近30年來,中國石油外交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70~80年代,在大慶等油田產量上升之後,中國開始丟掉“洋油”的帽子,並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外出口石油。

  80年代以後,中國的石油進口也開始持續增長。這就進入第二個階段,始於1993年中國成為淨進口國,這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石油需求迅猛增長,大大超過了國內的供應能力,中國進入了必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新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國家石油公司開始主動“走出去”。

  第三個階段可以從2000年開始,石油外交向縱深展開的階段,特別是2004~2005年,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初步形成規模,但中國的石油外交活動也自此開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壓力。

  自2007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世界政治與經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西方國家在其傳統勢力範圍的關係重整,以及中國、印度等國家新興力量的擺布,開始更多影響石油外交,中國的石油外交已經全球化了。

  中國石油外交已經深度植入全球化背景,從展望的角度來說,展望中國石油外交首先必須深入分析全球油氣地緣戰略格局的變化。筆者認為,今後中國石油外交活動和發展將受到以下幾大因素變化的牽制。

  1.石油心臟地帶的形成

  從地理上說,世界若幹油氣供應中心,即從馬格里布以東到波斯灣、里海、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直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油氣資源與供應帶。這一地帶的天然氣資源占世界總量70%以上,石油占60%以上。堪稱世界石油心臟地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