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俞可平:全球化催變思維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0-02-23 10:44:25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訊/“全球化既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國化”和“資本主義化”,它是一種客觀的世界歷史進程。全球化使得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不能再閉關自守,而必須對外部世界開放,否則就是自取滅亡。”《北京日報》今天登載俞可平文章:“全球化催變思維方式”,內容如下: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全球化實際上是人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我們這一時代的最重要特征。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是一個人類歷史的轉變過程,其基本特征是,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世界範圍內產生一種內在的、不可分離的和日益加強的相互聯繫。全球化既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國化”和“資本主義化”,它是一種客觀的世界歷史進程。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喜歡與否,害怕與否,它必將深刻地影響中國與世界的命運。唯有深入研究全球化的規律,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們才能在理論與實踐上掌握全球化的主動權。

  ●全球化正改變著我們思維賴以參照的坐標系

  全球化首先表現為經濟的一體化,但經濟生活的全球化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交換方式,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對民族文化造成深刻的衝擊。換言之,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和政治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學術現象,正在重塑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學術研究,改變我們的思維所賴以參照的坐標系,要求我們同時具有民族性和全球性的雙向思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展起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學術,並使之走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的魅力和實力。

  長期以來,建立在領土疆界之上的民族國家一直是我們進行思考和分析的基本依托和主要坐標,全球化的進程正在無情地撼動民族國家的傳統疆域。毫無疑問,在可見的將來,民族國家仍將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仍將是基本的政治身份標識。但是,必須清楚地看到,傳統的民族國家已經受到全球化的嚴重挑戰。全球化是一種穿越國界的過程,全球性是人類對民族性的一種超越。它既要求我們進行民族的思考,也要求我們學會全球的分析。民族國家仍然是我們進行比較分析的主要坐標,但全球社會也同樣應當是比較研究的基本參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