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對2010年的災害預測

http://www.CRNTT.com   2010-02-24 10:18:27  


 
  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長周期外,潮汐中周期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別是54-56年周期(拉馬德雷周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非常明顯的作用。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後,全球低溫凍害和暴雪災害頻繁發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溫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面,使水面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o範圍內的8.5級和大於8.5級的海震。根據郭增建的理論,2005年全球氣溫將因為印尼地震海嘯而降低。 

  統計表明:中國北方的嚴重低溫冷害都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中國南方的嚴重低溫凍害都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爾尼諾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凶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2010-2012年的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年仍有嚴重低溫冷害發生的可能。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於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後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穀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 

  2009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滿足6大特征:處於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為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強沙塵暴年;2008-2009年為太陽黑子低值年;2008年發生中國嚴重冰凍雪災;2009年發生厄爾尼諾和低溫冷夏年;2008和2009年為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天數異常年。目前厄爾尼諾強度較弱,如果在11月後增強,流感強度也會增強。不排除2012年太陽黑子峰值有加劇流感爆發強度的可能。 

三、南澇北旱向南旱北澇轉變 

  趙振國認為,外氣候周期的轉折也會帶來降水帶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現象將會有360度的變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減少,目前我國“北旱南澇”的局面會被“北澇南旱”所替代[3]。 

  羅勇發現了下面的規律:1951年~1960年,我國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1961年~1970年,我國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開始減少;1971年~1980年,我國夏季降水集中地區繼續向南移動,北方開始減少;1981年~1990年,我國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國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地區,形成現在的“南澇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來,我國降水集中的地區在有規律地變化著,存在著20年左右的周期。未來10年多雨區可能會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澇’的局面。”羅勇說。從“南澇北旱”到“南旱北澇”,一個輪回70年[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