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發展經濟 亦需要精神寄托

http://www.CRNTT.com   2010-03-07 11:34:56  


在經濟繁榮的社會尋找“淨土”,的確很不容易。
  中評社香港3月7日訊/“香港自稱活力之都,活力不應只限於經濟的發展,還應包括文化內涵、精神寄託。今日港人生活雖然大致富足,但有朋友仍然懷念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日子,原因是那時充滿革命熱情,精神有所寄託,可補物質之不足。”《大公報》今天登出黃康顯博士的文章“河套和離島可成為樂土”,文章內容如下:
 
  香港人、海內外的中國人,甚至全球人士,大家想追求什麼呢?是快樂。說上天堂會得到快樂,但畢竟天堂對地球人只是一種幻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始終要找一片樂土。

  何謂樂土?是一個最適宜居住的地方:無污染、無高樓、無噪音、無乞丐、無妓女、無黑幫、無飢餓、無歧視、無監視、無高價貨,是“十無”。舒適而非奢華,畢竟生活安定與充實和繁華並不等同。並非筆者目標不大,而是要求不高。筆者過去因公因私,走過幾十個國家,發覺有上述“十無”條件的可謂少之又少,包括最富裕的國家、最與世隔絕的小國。

         生活歡樂不等同奢華

  因此,明日的香港、未來的中國內地,應走向什麼方向?

  一般來說,國家的強弱、人民的貧富,習慣上取決於經濟指標,包括人均生產值。但生產值越高,物價水平更高,生活並不好過。因此又取決於收入水平。但收入最高的地方,往往治安最差,芝加哥是富裕之地,同時亦是罪惡之城;香港市民收入比五十年前多了幾十倍,但代價是喪失了蔚藍的天空、碧綠的郊野、潔淨的維港。

  在貧窮的不丹,政府多年前制定了一種快樂指數,完全脫離人均產值的標籤,指標有四:文化傳承、自然環境、自給自足、人性發展。四項都和物質條件關係很小。美國社會較高的經濟指標未必為美國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反而不丹的快樂指數更能為不丹人製造人間樂土。

  不丹的任何水力發電、林木採伐、礦產開採等工程,都不能破壞佛教文明及影響自然生態。那裡醫療與教育都免費,家庭和諧,沒有小偷和妓女,物價便宜、食物充足、人人平等、個個自由。就算在首都廷布亦很少有高樓,街道整潔,比起香港的離島還要寧靜。皇帝視人民如子女,沒有任何政治糾紛。美國的人均生產值雖然比不丹高出五十倍以上,但以物價水準計算,真實數字肯定不會超過十倍。但不丹的經濟增長每年都超過半成。觀乎不丹的人均壽命,在一九六○年只有三十七歲,九四年已升至六十六歲,到了最近已過七十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