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人口大國 邁向人才大國

http://www.CRNTT.com   2010-03-09 09:01:27  


 
  事實上,近些年來,除了作為“顯學”的經濟學、部分應用型技術和部分文藝門類之外,中國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才成長環境並不令人樂觀,也可以說存在著相當的隱憂。知識界、文化界、科技界、教育界的官本位制以及與此配套的待遇福利制度的存在,急劇的社會轉型和財富分配的失衡,誠信原則的貶值和商品交易法則對科學教育學術的侵蝕,一夜暴富、成名暴富的範例和社會風尚中的拜金傾向,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和官員以權力謀取學歷、學位、學銜的作法大量孽生等等,都在直接或間接阻隔著人才健康成長的渠道。而勞動人事組織部門存在的種種“潛”規則與“明”腐敗,一些領導人對富有創造性逆向思維和標新立異者的排斥和打壓,某些主管部門的僵化苛求、限制和無知,學術圈子中的論資排輩和學閥作風,學術期刊的墮落和學術著作的難以問世,都對那些在科學事業上孜孜以求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衝擊。我目睹過許多知識分子為了出一本嘔心瀝血之作而央求出版商的窘態,真可說是尊嚴掃地、顏面無存。試想,如果讓這種委屈、忿懣、無奈和受傷害的心態蔓延開來,主導了整個知識界,我們又談何人才的湧現和備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偌大的中國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名利場”,還會有什麼放飛的思想、創造的激情?

       打造人才成長好環境

  比上面所說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本身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的是人才印象。所謂的人才印象其實指的就是一種社會氛圍傳導給人們的直觀印象。負面的人才環境必然會造成負面的人才印象,畸形的人才環境也必然會造成畸形的人才印象。年年招考國家公務員都成為社會熱點,年年高考報志願時工商管理專業都是僧多粥少,年年藝術院校招生時都會人頭攢動……這種畸形現象所反映的,並不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恰恰是畸形的人才印象造成的盲目與追風。

  這種直觀的畸形的人才印象,對具有從眾心理的社會公眾來說,是一種雖然朦朧但卻深刻的價值觀啟發,而對廣大青少年形成追求物質享受和虛榮浮華的潛意識尤為更甚。有了這樣人才印象,人們還會去把攀登科學的頂峰而付出全部心力的傑出前輩們視為楷模嗎?還會把鐵肩擔道義探尋社會進步視為人生的惟一追求嗎?許多人在私下都曾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天不再出現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這樣的巨匠,為什麼今天很少出現如錢三強、錢學森等學貫中外的大師。看來,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形成一種崇尚科學崇尚知識的人才社會印象,才是最關鍵一環。正如鄧小平所言:“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他又說:“我們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選拔幹部的制度是落後的。”

  為了清除在人才問題上的“短板”,使中國從人口大國變成人才大國,也為了使其在未來洶湧的全球競爭浪潮中站穩腳跟,我們有必要重溫這些擲地有聲的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