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章念馳:創造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0-05-16 00:24:57  


 
  如今這樣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2008年後的兩岸關係更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岸實現了全面三通,兩岸推動了雙向交流交往,建立了機制化經濟合作關係,建立了“兩會”交流機制,建立了國共合作平台,實行了外交休兵,降低了軍事對抗……,雙方都確認了“和平發展”的目標,短短一年多達成協定十二項、共識一項,而大陸一年多釋放善舉超過了以往六十年,開始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開始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認同,兩岸正共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共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兩岸關係如解放了的纏足,再塞回以前的鞋里已辦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給我們從容面對“中華民國”問題創造了條件。

  近些年關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論述有許許多多,如大屋頂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作一個大中國下的兩個政府或兩個區域或者兩個政治實體;也有杯子理論,把“中華民國”比作杯子,台灣人民比作杯子中的水,兩岸關係如不要杯子,水焉能存;也有球體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看成一球兩面,這個球就是中國,它們是這球的兩面而已;也有一體兩面理論,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體兩面,從倫理上說,縱的關係如父子,橫的關係如兄弟,都是一家人,從1912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曾是這個家的大家長,它曾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取得過抗戰勝利,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後它在大陸的權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到台灣後取得了亞洲“四小龍”成就,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取得了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兩岸憲法、人民、主權、領土都是重疊的,這在歷史上與世界上是少有的。事實證明,兩岸可以共用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這些理論大體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之說,也符合“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中國”之說。

  當然還有“國中之國”論等,即承認“中華民國”為統一後的中國的一部分,台灣退讓一步承認統一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可以享有二級外交權,好比唐朝西北有高昌、車師,東北有渤海;西南有南詔;宋朝有西遼、西夏;明朝有後金;清朝有南明……,西方也有這樣先例,這種“國中之國”不是邦聯或聯邦。類似這種觀點還有許多例子,在統一前不妨讓大家多多討論。

  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開始改變挑戰“一個中國”行為,開始止住了“去中國化”行為,未來兩岸更是需要簽ECFA協定與和平協定,相互正視政治現實一定會浮到談判桌上,兩岸問題是必須對話與談判才會解決。很多問題都是一念之間的問題。鄭必堅先生率團訪台,提出“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兩岸的出路不就是我們的眼界與思路問題嗎?甚麼主權觀念等等問題,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取決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需要。曹興誠先生所說的“尊重中華民國”問題,不僅是大陸的過錯,台灣六十年的“三不”政策和“一邊一國”論,以及拒絕對話與談判也應負相當責任。但是,可幸的是這一切正在變成過去,兩岸正呈現出各種機遇,我們有望迎來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問題是我們未來兩岸關係中必須面對的影響,面對這問題是需要條件的,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會給雙方創造這樣的條件。

  作者為《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