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德國比希臘更應該退出歐元區

http://www.CRNTT.com   2010-05-16 07:55:59  


 
  看來,歐元區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債務問題而是歐元貨幣制度的重建問題。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的制度模式非常獨特——在分散的“財政”與統一的“貨幣”制度下,貨幣一體化使貨幣區內各國失去了獨立的貨幣政策能力,但各國獨立的財政政策則有超支的內在動力。早在2003年,歐洲的政治聯盟進程已明顯陷入停滯,其部分原因在於,經過接連的擴大之後,歐盟已成為一個過於龐大、鬆散的俱樂部。區內部分經濟體的赤字規模實際上就已經超過了3%的安全控制線,如核心國的法國與德國,當年赤字規模占GDP比例分別達到4.1%和4%。在無獨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環境下,赤字財政成為大部分歐元區國家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增發國債便成為各國傾向性選擇,造成赤字和債務負擔普遍超標,旨在確保歐元區財政紀律的《穩定與增長公約》事實上已經破產。 

  歐洲整合、單一貨幣區建構,反而加劇了區內發展不均衡。根據歐盟委員會近期的歐元區季度報告,歐元區16國的競爭力差距逐步擴大,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10年間,德國、芬蘭等國家的競爭力相比其他成員國穩步提升,德國的GDP獨占歐元區GDP總規模的1/3。特別是2002年歐元現鈔流通後,德國從2003年到2008年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而其區內貿易比例高達70%。相比之下,包括歐元區三個大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特別是希臘和葡萄牙都出現了競爭力大幅下降,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希臘等國勞動力成本較低且缺乏金融資本,自然成為資本的淨流入國,即債務國,嚴重考資本借貸支撐,透支消費,政府財政債務化,直至醞釀了“累積債務危機”。 

  另外一個歐元區的失衡問題就是,貨幣紅利和貨幣責任不對等,“搭便車”現象突出。歐元區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若干成員國組成的貨幣聯盟,這種貨幣聯盟利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因此聯盟中的每一成員都有以最小的代價謀求自身最大化利益的內在動機,這就是為什麼每一成員都有“搭便車”而坐享其成並產生負外部性的傾向所在。“PIIGS五國”的貨幣波動性明顯要高過其它幾種歐元區原有貨幣,在歐元區成立後,他們獲得了穩定的貨幣環境,包括較低的匯率波動、穩定的物價、低廉的融資成本和廣闊的金融市場,使得希臘等國能夠享受低廉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從而掩蓋了其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超過10%。同時低利率使其政府能夠以更優惠的條件為債務融資,掩蓋了公共財政的潛在問題。事實上,除了德國外,大部分歐元國家的經常賬戶都為逆差,且在1998年至2008間出現急劇惡化:愛爾蘭經常項目餘額了下降6%,經常項目赤字達到5.2%;葡萄牙經常項目赤字擴大超過5個百分點,至12.1%;西班牙經常項目赤字擴大8.3百分點,至9.5;希臘經常項目赤字更是擴大11.6個百分點,達到14.4%的創紀錄水平,喪失了經常賬戶融資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