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印關係的艱難進展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12:19:19  


 
  和外界的期待相比,中印間的邊界問題談判漫長而艱難,近年來尤其如此。2007年“特別代表”會晤了三次,2008年只有一次,從2007年9月的第11輪會晤到去年8月初上演的第13輪,中間連續出現了兩個長達一年的談判間歇。2000年從“聯合工作小組”中分離的兩國安全對話在進行兩輪後無疾而終,戰略對話機制從2005年到2007年接連進行三輪之後也慢慢沉寂起來。 

  可以說,在兩國邊界的談判過程中,需要的不僅是實力和技巧,更要有政治智慧和勇氣。在強大民意壓力和民族情緒的顛簸里,雙方都必須謹小慎微,掌握好航向和速度,防止傾覆。而新德里由於向來缺乏政治共識,大選後上台的又多是聯合政府,使得其在邊界談判中角色更顯艱難,也更難以邁出大步。實際上,為了迎合民意,脆弱的聯合政府往往會在進入談判前顯示自己的強硬姿態。而印度媒體更是出了名的攪局者,通過大打“悲情牌”,號召領導人“勇敢抵抗中國欺淩”,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民眾對談判的心理預期。反過來,新德里的強硬姿態又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極大憤慨。兩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發酵無疑給需要理性務實空間的邊界談判投下了長長的陰影。 

超越競爭性思維 

  很顯然,由於談判進展緩慢,邊界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兩國的關係發展,對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合作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爭議如鯁在喉,使得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的牽手既顯得勉強又動作遲緩。無論是在“金磚四國”、中俄印多邊框架下,還是在諸如溫室氣體排放、多哈議程的談判過程中,兩國的象徵性宣示都遠遠高於真心合作。儘管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印都存在大量的共同利益。而在南亞、中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性事務中,雙方更是如同死敵,難見合作的場合。其中,身處弱勢地位的新德里對華心態不僅封閉保守,而且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南亞次大陸事務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