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廣西“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6:39:16  


瞭望東方周刊201023期封面:“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訊/廣西來賓市淩窩,6月1日,因特大暴雨引發洪災時,這個地勢低窪的地方頓時汪洋一片,積水最深處達6米。當居民們用輪胎把孩子送到安全地帶,給110打電話求救時,得到的回答居然是“要請示領導”,一小時後才回電話問是否還需要幫助。在淩窩,什麼事都得靠自己,這是當地人早就習慣的生存方式。以下是此間《瞭望東方周刊》昨天登載的長篇紀實《“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開 | 廣西來賓報道

  淩窩,這個擁有7000多人的居住區就像一個大坑,粘在廣西來賓市市區板塊的東南角。6月1日來賓市因特大暴雨引發洪災時,這個地勢低窪的地方頓時汪洋一片,積水最深處達6米。

  居民們用輪胎把孩子送到安全地帶,給110打電話求救居然得到回答“要請示領導”,一小時後才回電話問是否還需要幫助。但大家並不因此抱怨。在淩窩什麼事都得靠自己,這是當地人早就習慣的生存方式。

  因為,這裡不是村莊也不是城鎮,沒有村委會也沒有居委會。

  但洪水過後,居民們的抱怨卻爆發了。“都怪韋森明(化名),要不是他堵了排水管,我們也不會被淹得那麼慘??”

  這個韋森明,為了建新房把地基打在了淩窩唯一的排水溝渠上,排水溝因此被攔腰截斷,導致排水溝上游成了一個不小的池塘---一個人造就的“堰塞湖”。

  可是肇事者韋森明比誰都委屈。

沒有人告訴他這個地塊有什麼機關

  長長的土路足有五六裡,這是淩窩的交通幹道。路兩旁居民自建的樓房擠擠挨挨、參差不齊,房前屋後到處是洪水退卻後留下的綠油油的水葫蘆,以及晾曬著的被水泡過的破舊家具。

  面對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淩窩不堪一擊,居民自建的樓房倒塌了五六處,7000多人中有近2000人被圍困在水中。其實,幾乎每年的雨水期,淩窩都會遭水淹,所以這裡的樓房有相當一部分是由4到6根混凝土柱子架空著的。

  就在暴雨前不久,韋森明才買了地,為建新房打起了地基。當時,住在地基附近的梁耀忠等居民還去跟他打了個招呼,畢竟以後大家就是鄰居了。“誰想到當時還高高興興的,一打地基就堵了排水管呢?”村民們埋怨過後,還是有些同情。

  韋森明被公安部門叫去做了筆錄,他覺得自己很無辜---畢竟他的地是花錢買來的,沒有哪個部門告訴過他這個地塊有什麼機關和注意事項。

  “人家花了錢買了地,不能不讓人家建房吧。”在淩窩,這是最簡單的邏輯。“地產交易”全憑你情我願,沒有交易中心備案、監督和稅收之說。

  據來賓市市政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韋森明的地基是加重附近洪水淤積的原因之一,但淩窩內澇除了舊城區的管道老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人口密集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把當地4個溶洞都給堵死了,這對於屬於喀斯特地貌的來賓市來說非常關鍵。

  來賓市興賓區城東街道鎮東社區書記鄭文強說,30年前,淩窩還是一片荒地。改革開放後,來賓縣其他鄉鎮的人來到這裡務工、經商,慢慢地就落下腳。當時的淩窩屬於一個名叫水落村的村莊,由於這塊地方土地貧瘠,水落村的村民自然樂意出手。直到現在,淩窩的土地價格已經翻了幾番,一塊5米寬、12米長的土地已經漲到了幾萬元,仍有人願意買賣。

  淩窩從一開始就是這樣自然生存,從無規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