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監管網絡支付,須防利益“重新洗牌”

http://www.CRNTT.com   2010-06-23 10:09:26  


一直處在灰色地帶的第三方支付行業,終於可以在陽光下規範前行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訊/媒體報導,央行近日出台管理辦法稱,支付機構應接受央行監管;未經批准,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此間東方網刊發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的評論文章“監管網絡支付,須防利益‘重新洗牌’”,作者表示,“在中國金融安全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為保障公眾財產安全,採取相對嚴格的管理本身無可指摘,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利於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然而,這一紙行政色彩濃厚的管理辦法,特別是放棄登記制度,轉而採用更為苛刻的‘牌照’制度,又不能不讓人產生有人會借此對整個行業進行重新洗牌的聯想。”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在網站上公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未經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網絡等支付業務。已經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應於2011年9月1日前申請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繼續從事支付業務。

  所謂“從事網絡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明眼人一看便知,說的便是以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為代表的第三方網絡支付平台。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中國已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網民群體,網絡購物也從少數人追捧的時尚推廣為越來越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09年中國1.08億的網絡購物用戶和45.9%的年增長率就是一個明證。在這種大背景下,第三方網絡支付平台應運而生並蓬勃發展,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倒退十年,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涉及C2C(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的支付因為單筆交易金額低、成本高,早期並不為多少人所看好,一些握有雄厚資源的國字號金融機構更看重的是金額龐大的銀行間、銀企間的支付和清算業務;相反,像淘寶這樣的民營企業則不嫌肉少骨頭多,這麼多年一直堅持下來,終於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這一天。 

  就目前國內現實環境來看,將網絡支付企業納入監管,進行資質甄別,已是刻不容緩:由於中國信用體系不完善,加上第三方支付企業已多達百家,可謂魚龍混雜。譬如,幾年前上海就曾傳出一家小型第三方支付企業卷款而逃的事件。防患於未然,此其一。

  其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資金沉澱,如缺乏制度管理,則存在資金安全隱患和被非法挪用的可能。據粗略估算,目前每天滯留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資金已高達數百萬元。

  第三,電子貨幣發行的合法性有待明確。在騰訊財付通支付平台中,其發行的Q幣已充當了硬通貨的角色。面對金融電子化的新形勢,央行必須盡早明確電子貨幣發行權,從而規範金融秩序。

  其四,近年來圍繞第三方支付平台頻頻引發的金融犯罪案件,也為加強監管敲響了警鐘。2009年3月銀監會曾向國內各銀行下發了《關於“支付寶”業務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第三方支付企業存在信用風險、網絡黑客盜用資金風險、信用卡非法套現風險、發生洗錢等犯罪行為風險和法律風險。此外,對於一些資金和技術較弱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一旦網上支付安全系統存在嚴重疏漏,將導致用戶銀行賬號、身份證號、交易密碼等信息洩露,給成千上萬的人帶來直接財產損失。

  最後,在全球範圍內,對第三方網絡支付企業進行監管也是大勢所趨。從國際通行做法來看:一是美國模式,將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視為純粹的貨幣轉賬企業或是貨幣服務企業,如美國財政部僅要求企業在 “金融犯罪執行網絡”注册,接受聯邦和州兩級的反洗錢監管,及時上報可疑交易;二是歐盟模式,即規定第三方網絡支付媒介只能是商業銀行貨幣或電子貨幣,這就意味著第三方網絡支付企業必須取得銀行業執照或電子貨幣公司的執照才能開展業務。

  2009年4月,央行只是要求從事支付清算業務的非金融機構進行登記;而現在則明確強調企業必須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才能獲得資質。顯然,監管部門的偏好已從美國模式轉向歐盟模式。當然,在中國金融安全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為保障公眾財產安全,採取相對嚴格的管理本身無可指摘,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利於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

  然而,這一紙行政色彩濃厚的管理辦法,特別是放棄登記制度,轉而採用更為苛刻的“牌照”制度,又不能不讓人產生有人會借此對整個行業進行重新洗牌的聯想。因為中國與歐盟不同,後者早已不複存在強大的國有經濟,發放牌照對於私有企業不存在任何不公。而中國則不然,從以往汽車、通信、銀行、新能源等行業發放牌照的經驗來看,拿到牌照的大多是國字號企業,而民營企業最多只能忝陪末座。

  2009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年交易規模已達6000億元,其中,支付寶一家所占的市場份額就高達49.8%,保持了行業的絕對領先地位。根據艾瑞咨詢的預測,到2012年,中國電子支付行業交易規模更將超過2萬億元。如此巨大的蛋糕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進入者。目前,包括銀聯、超級網銀,甚至中國移動在內的一批國字號巨頭已經或正準備大舉進入這一領域。

  因此,通過頒發牌照來對第三方網絡支付企業加強監管,這既可以成為一樁好事,也可以成為一件壞事。結局如何,尚難預料,且讓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