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父母皆禍害?

http://www.CRNTT.com   2010-07-12 12:58:05  


 
這時代與那時代對峙

  每到新聞聯播和春晚時間段,方馨都刻意坐在父母身邊,盡可能自然地對父母進行“思想啓蒙”。

  作為管理員,張坤的職責是删除帶人身攻擊的過激帖,調節組內氣氛。不過經她手的删貼不多,在她看來,這個小組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發洩。“許多人的困境高度相似。我們兩代人之間,不是傑絲與她當教育部長的爸爸之間的問題,也不是她出走的姐姐與母親之間的糾葛,”她說,“而是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對峙。”

  父母有他們停步的原因。畢竟掌握這個時代話語權的,仍然是與他們同齡的佼佼者。方馨、周瑞父母至今看得最多的電視節目,仍是新聞聯播、春晚、黃金時段的主流電視劇;讀得最多的報紙,仍是當地黨報、都市報。

  其所延用的腔調、風格與主流價值觀,成為兩個斷裂時代之間最穩定、變化最小的領域。

  2000年,方馨考入北京某名校。兩年後,父母到北京看她。方馨正想著該帶他們去宋莊轉轉,還是到東直門附近的各劇院看場話劇,母親卻要求先去天安門和毛主席紀念堂。

  在紀念堂的長隊前,方馨陪著父母夾在一長串四五十歲的叔叔阿姨中間,莫名感到一種不自在。終於站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方馨發現母親哭了。“她說,當年我作為紅衛兵串聯到北京,還幸福地親眼見到他在天安門上招手。”

  之後每年寒暑假回家,每到新聞聯播和春晚時間段,方馨都刻意坐在父母身邊,盡可能自然地對父母進行“思想啓蒙”——

  “爸、媽,我從學校帶回幾張碟,意大利導演托納多雷的作品,我們看電影,不看春晚了行麼?”

  這一烙印還表現在——

  母親像患有強迫症似的,每次非要將粘在電飯煲、碗沿,甚至掉在桌上的飯粒收集起來,吃掉,才算鬆口氣;

   父親像跟電有仇,會定時檢查家裡還開著哪些不必要的電器,每天晚上七點鐘,父親只允許客廳亮一盞台燈,在昏黃的光綫裡一動不動地收看新聞聯播。

  在方馨的“持久戰”漸漸消沉下去時,22歲的江燁剛展開與父母的“戰爭”。2006年,江燁保送浙江大學,在認識幾位志同道合的校友之後,她開始海量看書、看電影、泡豆瓣。

  在豆瓣她的首頁上,記錄著數百本已讀過的書,數百張已看過的碟,數百名豆友,近百個常去小組——當然包括“父母皆禍害”。志同道合,而非血緣關系,成為她最重要交際標准,她擁有好幾名密友,彼此分享最私隱話題,即使是他們從沒見過面。

  父母對她大學之後遠近親疏的變化大為光火,“在他們看來,沒有比家庭成員更重要的人了,”江燁語氣中頗帶自豪,“而我卻偏要在家庭聚會上早退去見網友,在他們看新聞聯播、春晚的時候上網。”

  在就業選擇上,兩套邏輯有如雞對鴨講。最終的妥協方案是,江燁必須保證畢業後進入一個穩定的單位,最好是公務員。

  “雖然我沒辦法跟他們解釋清楚,‘單位’這個詞是在英文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兒,即將從我們生活中消失的概念。”江燁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