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2元宿舍 當鏡頭照到那些女性民工……

http://www.CRNTT.com   2010-07-28 12:13:48  


 
  日子稍長些,這些苦命的女人不再說這是“難民營”,說這里是“常駐大使館”,這里的女人不是“天使”,就是“大使”。這里的女人藏龍臥虎,能“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能上工地蓋樓,下地是能“修地球”。

  這里寸土寸金。躺下時,真正屬於她們的空間也就比一個人略大。所有人下地時,屬於她們的空間不及她們的一雙鞋子大。行李壓在各自枕頭下,因為把包寄存在老板娘住的4平方米的小屋,需要一個月支付10元。

  這里只有一個水龍頭,每天流出吸管般細細的自來水,女人們用它解渴、吃藥、洗頭、衝澡——哪怕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冬天,哪怕喝需要用熱水化開的感冒衝劑。

  錢是每天算的,老板娘挨個收錢時,有的從餐巾紙里掏出兩個鋼鏰兒,有的解開褲子從內褲的口袋里掏錢,有的從隨身的礦泉水瓶里扯出兩張一元的紙票。

  沒有人會“闊氣”地拍出一個月的住宿費。她們會像“候鳥”一樣離開,一旦找到提供住處的打工地,她們就會搬家。等工地的活兒結束了,她們又會回到這里,尋找下一個打工地。這里就像驛站,像她們生活半徑輻射開去的那個圓心。

一年又一年,周而複始。

  宿舍樓下就是勞動力廣場。嚴格地說,這不是廣場,而是4條胡同構成的十字路口。這里距離繁華並不是太遠,具體來說,距離火車站步行5分鐘,距離長途汽車站步行4分鐘,距離吉林市醫院500米。

  胡同里有朝鮮小吃,有賣90元一斤人參的老店,有叫“桃姐”之類的數不清的職業中介。天晴時,胡同里擺滿了小黑板,有招聘司機專欄、保姆專欄、出國打工專欄。

  把鏡頭往後拉,再往後拉,這個亮著4盞燈的60多平方米的女子宿舍,就湮沒在這個上世紀80年代初建成的7層老樓里,湮沒在這普通的巷道里,湮沒在這400多萬人口、滿語意思是“鬆花江邊的城池”的吉林市里。

“盡是些笨手笨腳的婦人,太老了!”

  相比這個2元一天的居所,打工的老板提供給張燕秒們的住處要“敞亮得多”。

  到黑龍江種稻子時,她們就住在田旁邊的露天大棚子里,能看見滿天星星。在鄉下養豬,就自己在豬圈旁壘房子,“要多大有多大”。

  10月一下雪,女人們能找的工作多是在餐廳刷碗,穿兩雙襪子套大膠鞋,站在到處是污水的地上不停地刷,那些碗怎麼也刷不完,“一天17元”。

  來錢最快的是上建築工地,像男人一樣篩沙子、搗灰、搬磚,一天賺70元。可這活兒,女人大多“吃不消”。

  整個漫長的冬天,女子宿舍的女人都盼著雪快些融化,春天來了,地里就熱騰了。

  春天,她們可以住到農戶家撿木耳,撿完這家撿那家,“掃蕩整個村莊”。一天幹14個小時,賺上50元。

  夏天,她們可以坐票價7.50元的長途汽車,去一個叫烏喇街的地方剪毛葱。在農戶家里剪,一毛錢一斤,在地里剪,一毛二一斤。不消說,女子宿舍同去的6個女人都選擇了多賺這兩分錢。她們要天不亮,走6里地到田頭。等到黎明來臨時,剪刀的“哢嚓”聲已經在田地回響了。等到三天後,她們的口袋多了近100元錢。

  如果手腳夠麻利,掰苞米也是不錯的選擇。一群人一字排開,邊走邊掰。在望不到頭的大平原上,最快的人一天拿70元,最慢的人拿20元。

  她們最最喜歡的還是在城里發廣告,一天能賺65元。最暴富的一次,是老板娘帶領大家去水泥廠種樹,一天賺了95元,創了最高紀錄。可再也沒第二次了,人家說:“盡是些笨手笨腳的婦人,太老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