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http://www.CRNTT.com   2010-08-18 13:30:19  


錢文忠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訊/繼講《三字經》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日前在“百家講壇”又講了《弟子規》。在錢文忠看來,如果說《三字經》著重的是文化,那麼,《弟子規》側重的則是文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乾隆年間賈存仁修訂,並改名為《弟子規》。全文360句,1080字,內容包括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特別講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啟蒙養正、教育人們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作風很好的讀物。在錢文忠看來,如果說《三字經》著重的是文化,那麼,《弟子規》側重的則是文明。文化需要落地為文明。學習《弟子規》需要實踐,錢文忠說:“我們學習《弟子規》,應該知道聖人是什麼樣子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以下即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規矩的作用

  我們發現,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但是我們忽略了什麼呢?讓步了什麼呢?說到底,我們不重視的和我們讓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規矩。

  從哪裡開始講《弟子規》呢?我想講一個故事開始我們對《弟子規》的學習。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北京平穀區金海湖派出所。這個派出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所長,叫耿國艶。耿所長在平穀區當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時特別關注轄區內發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覺得僅僅靠日常的這些治安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在業餘時間主動承擔起給轄區十幾所中小學講課的任務。他去講什麼課?講法治課。有一天晚上,耿所長在值班的時候,也不知道從哪裡扽了一本古書來,打開一看,突然發現,自己在上法治課時絞盡腦汁想總結出來的話,全都在這部書裡。這是一部什麼書呢?它就是《弟子規》。

  從此以後,耿所長就開始嘗試著講《弟子規》。這一講不得了,每次聽課的人數,少則七八百,多則一兩千。時間久了,耿所長發現,很多家長也陪著孩子靜靜地坐在下面聽他講《弟子規》。有一天,耿所長講課中隨口吟誦了一兩句《弟子規》中的話,結果發現全場幾百個孩子都跟著他朗誦起來。從此之後,耿所長意識到,對那些因為不懂規矩而造成的過錯、違法、犯罪行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守規矩、守規範、懂道理的習慣。後來,他就越來越有意識地在轄區內的法治課和道德規範課上用《弟子規》做教材。不久,他發現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