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民國範兒是個什麼範兒

http://www.CRNTT.com   2010-09-01 14:19:35  


 
  古典文化轉換的國家景觀

  (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與戰禍持續中斷的襤褸過程,然而唯其短暫,這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間奠定的,豈可小看。)

  《新周刊》:民國若是個時間定義,從1912年開始到1949年就結束了。若是個空間定義,它氣息未絕。您是如何定義民國的?

  陳丹青:民國那股氣,不是民國才有。清滅了,但是清朝上溯整個古代的那種士子氣,那股飽滿的民風,其實都在,都順到民國來了。民國是新朝,是古老國家的龐大轉型,民氣格外強旺,不然哪來那麼多前僕後繼的亂黨和烈士。關於清末民初的叙述,解放後弄得只剩魯迅一個文本:在他的小說里,那個時代暮氣沉沉,老朽不堪,可是你想想清末革命黨那份囂張、那份咄咄逼人,康、梁,還有徐錫麟、譚嗣同,舍我其誰,敢作敢當,是個腐朽時代的征象麼?魯迅自己,說話之猛,詛咒之毒,又豈是孱弱的國民所能為。他曾形容神州大地是“無聲的中國”,其實在他的時代,中國吵鬧得很哩。1915年胡適回國後,上下古今發議論,才二十六七歲,成名後每周擇一日,家門敞開,各色人等進去和他擺龍門陣。今之網友或許譏為作秀,可今人哪來那股陽氣。現在二十六七歲的博士生留學生,也就整天纏繞論文格式,排列關鍵詞。

  民國作為國體,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與戰禍持續中斷的襤褸過程,然而唯其短暫,這才可觀。一個現代國家現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間奠定的,豈可小看。單說民國的大學教育,今時休想望其項背,當年浙江的中小學教師是李叔同豐子愷葉聖陶,紹興鎮的中學校長,會是周樹人。近時讀出版業巨子張元濟往事,他好像是前清的舉人吧,1949年新政權催其北上共與國是,老先生既疑且懼,幾度上書推卻,用的是漢賦的辭令……民國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與世界,兩不隔絕。只可惜民國的整體風範,民國的集體人格,才告確立,才有模樣,就中止了,改道了,無可挽回。

  民國的前因,是在清代——清晚期,所謂白話文,所謂現代傳媒、現代教育、現代習俗、現代價值觀,包括初期工業、交通、郵政、商業等等,都出現了——民國的後果,則延伸到1949年之後。氣數斷絕,那要到文革了。毛澤東說:文革是共產黨對國民黨,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繼續鬥爭。我小孩子聽著,嚇得出汗,我們不是戴著紅領巾天天升旗舉手要接班嗎,怎麼還沒鬥完,現在想想,他很清楚,1949年前認識他、了解他,與他平視平坐的許許多多老輩,都還活著哪。

  我是到了90年代回國一看,才回過神來:我小時候,從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滿大街是民國人(十三屆三中全會主席台上,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人,包括彭真李先念楊尚昆等八老,哪個不是民國人?)很簡單,我輩的家長,民國青年,我輩的中小學老師,還是民國青年。為什麼大家懷念80年代恢復高考後的大學教育?原因固然很多,關鍵一條,那時各大學主要教授都是民國的文人。我上美院時,左翼老前輩如魯迅的學生江豐,為聶耳填詞的許幸之,都還在食堂打飯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錢鍾書沈從文楊憲益,都好好活著呢。現在毛主席應該放心了:他的同代人都死了。

  要說空間定義,除了殖民時期建築和古代建築,全國目前可看經看的樓宇殿堂,譬如清華、燕京(即今之北大)、北師大,南京的中央大學(即今之複名的東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當然,還有中山陵,大部分是民國人設計的。這些年有錢了,中國的大學建築張牙舞爪,不倫不類,哪像是斯文之地。

  再者,話語算不算空間?所謂白話文,現在公認最好的白話寫作是在民國,而民國上乘的白話文是清末舊白話,淵源上溯宋明。1949年後,尤其是1979年迄今的白話文,白是白了,然而無文,眼下你舉得出一位文體家麼?這是大題目,還得另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